本网讯(通讯员 樱诺)2月25日,管理学院制定《落实高教司2020工作要点的分解实施方案》,其中对于学院一流课程建设工作作出部署,明确要全面开展一流课程建设,树立课程建设新理念,深入推进“课堂革命”;依托各类课程平台,开展教学交流讨论,促进学生主动学习、全面发展,促进优质课程资源共享,推动信息技术与教育教学深度融合的课程改革;统筹抓好课程建设与课程思政工作,发挥专业课的育人作用。
在这次防控新冠肺炎疫情期间,管理学院全院上下不仅群策群力,采取多方措施、加好“六重保险”,开出104门混合式教学网课,将“停课不停学”落到实处。打好组合拳、唱响“三重奏”,通过问卷调查、访谈调研、云上公开课、教指委讨论会等活动,把“混合式金课建设”推到高处。
学生中心 访谈调研 ——坚持问题导向
为有效迎战疫情带来的冲击与机遇,主动适应线上教育新格局,管理学院积极思考、化危为机,着手大力推进混合式金课建设;统筹组织、主动求变,坚持“以学生为中心”、坚持问题导向,在学生中开展广泛调研,为打造混合式金课奠定基础。
3月2日,学院选取17财务管理本科1--6班学生作为代表(大三、本科班、任课教师多为学院优秀教师),以知到app群内文字答疑和qq群直播讲解答疑为例,进行较深入访谈调研,了解同学们对不同平台、不同授课方式的学习感受。访谈结果显示,多数学生对于直播答疑形式更为青睐。3月5日,学院对各年级专业的419名学生代表进行网络调研。
在访谈与调研结果分析的基础上,学院将现阶段混合式金课建设的重点定为:一方面优化课程思政,培养自主性;另一方面要要强化互动教学,增加交互性。并以此为抓手,提升学生参与混合式教学的线上学习兴趣与学习效果。同时,学院开展云上公开课、优秀课程思政案例征集等活动,树好典型、做好示范,引导教师围绕两个重点进行思考研究、分享交流。
立德树人 课程思政 ——把牢教育航向
学院鼓励教师充分发挥各类课程的育人功能,深入挖掘各门课程蕴含的思想政治教育内容,促进专业课与思想政治理论课同向同行,实现价值引领、知识教育、能力培养的有机统一;鼓励教师立足疫情,做好“思政+”专业的探索,在特殊时期要将对疫情的关注、战胜疫情的信心、对学生身心健康的关心关注融入专业课堂;坚持立德树人,体现以学生发展为中心,致力于开启学生内在潜力和学习动力。特选树一批课程思政示范课程与榜样教师,及时总结提炼我院课程思政建设的新成果、新经验、新模式,为混合式金课建设把牢航向。
刘慧博士在《新媒体概论》课程教学中强调“真、善、美”:抗疫当先——追求心灵“美”、课程学习——探索道理“真”、人格塑造——养成行为“善”。她收集材料,组织专题直播讲座《新媒体“战疫”》,讲解对此次新媒体战疫的思考。强调在全民战疫中,无论是新媒体还是传统媒体,都要兼听则明,达成最大集体理性,凝聚最广泛社会共识,把个人与集体的力量凝聚起来共同对付疫情,直至战疫全胜。她要求学生写一篇图文并茂的“抗疫”主题网文,并逐一进行认真细致的指导、修改、点评,同学们均表示完成该项任务的过程中,对网文写作技巧与疫情思考深度得以双向提升,激发了学习积极性与探究精神。
刘珣副教授将课程思政与专业教育相融合,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价值观、人生观,引领学生勇做社会思考者、前行者。并结合自身的课程特点,围绕疫情防控中出现的经济现象,企业管理活动,财务运作等新内容进行梳理,与课程理论知识点有机结合,并设立主题,每周推出疫情经济热评,进一步深入推进课程育人、实践育人、双创育人。如在讲《管理会计》中本量利分析知识点的时候,他结合当前疫情,以红豆股份由原来生产西服的企业转产生产防护服为例,讲授企业复工复产时该如何转变思路,才能做到既实现企业的社会价值,又保证企业的经济效益,将专业与思政“无缝对接”。
鲍金玉老师将疫情防控中涌现出的先进事迹和感人故事融入到《公共关系学》的教学中。以疫情防控工作中涌现的榜样,激励学生们养成奉献精神和职业道德意识;运用元素化合式,以专业知识和技能为载体,引入价值引领内容,使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内化于心,外化于行。以突如其来的疫情是一场看不见硝烟的战争,是一场国家危机反应能力、社会动员能力和国家治理能力的应急大考,来引导学生关注当代中国应对危机的能力,增强他们的制度自信和民族自信;活用隐性渗透式,做到专业知识点的讲授和人文素养的培养有机结合。
活用平台 强化互动 ——找准突破方向
学院鼓励教师充分利用各个平台的功能,围绕“两性一度”做好文章,以“互动”为切入点,提升课程高阶性、创新性与挑战度。基于本次开设的104门线上慕课,结合培养目标与学情对网上慕课打好“补丁”,使线上优质课程资源与“云辅导”有机结合,充分运用智慧树、超星、中国大学MOOC、腾讯课堂、微助教等平台功能,开展互动式辅导答疑教学,达到“翻转课堂”效果。为保障疫情过后,“云辅导”能顺利“着陆”的同时,建成在线课程与本校课堂教学相融合的混合式“金课”,做好缓冲铺垫、找准突破方向。
学院组织几位优秀教师进行试点,并通过公开课的形式,对探索出的互动式辅导答疑的教学过程与教学效果进行展示,强调师生多元实时互动,教学全周期数据分析,解决好创新性、批判性思维培养的问题,鼓励全院教师强化教学研究、研讨课程设计,加强教学梯队建设,推进混合式金课与课程团队建设。
伍学进教授在组织《审计学》课程教学时,注重多元交互、师生互动。一是理清慕课资源与辅助教学的关系定位,形成线上线下互动。引导学生适应线上学习,用活线上资源,不喧宾夺主,不重复建设,不额外增加学生的学习负担;二是围绕学生中心,做好师生互动。利用线上视频学习、作业练习、问答互动、共享质疑等栏目,要求学生完成需要完成的任务,把握好时间节点,引导学生自我规划、自我检测的翻转学习,逐步适应线上学习模式;三是利用统计功能,倒逼学生培养自主学习能力。平台最大的优势是能够适时检查、统计、提醒学习的任务、进度,作业、互动等情况。伍教授以一周为教学单位,进行教学设计,课前发布教学任务书,上载必要的补充教学资料,课中开展分散辅导和集中辅导相结合的跟踪辅导,课后及时统计发布学情统计情况,倒逼学生培养主动学习、翻转学习的能力。
李燕副教授在组织《大学语文》教学时,注重利用“一二三”优势:一台电脑、两条战线:线上线下、三端互动:教师端、学生端、网络端,转变教学理念和教学方法,从“三新”出发探索建设混合式金课。一是新思维——将教师身份从知识的传授者转变为学生学习的督促者、引导者、监督者;二是新科技——解锁教学过程中师生互动新姿势,打造更高效课堂。充分利用线上教学打破师生交流时空局限的优势,更灵活地在课前、课中、课后多个时间段,与学生积极互动,课前有预习,课后有复盘;知识有拓展,作业分层级,让不同学习能力、水平的学习都能有所收获;三是新评价——动态、科学、立体地评价学生的学习状态和学习效果,用强大的平台数据分析优势,精准掌握学生的学习效果,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及时进行教学调整,这为因材施教、翻转课堂、对分课堂等教学实践提供保证。
任丽副教授在组织《成本会计》课程教学时,注重“依托慕课平台,以学生为核心的双向互动、多边发言、实时答疑”。一是认清角色定位,以中国大学MOOC为主,教师只作为引导者,定期发布教学资源,引导学生利用平台丰富资源开展自学;二是以学生为核心开展答疑,主要是通过QQ群课堂开展教学直播,利用直播与演示PPT切换的模式进行答疑教学,将学生的优秀笔记及脑图进行展示,来进行重难点的梳理,且分别采用主持人模式、自由模式及连麦模式进行双向互动、多边发言、实时答疑;三是注重平时过程考核及评价,通过慕课平台学情统计、QQ答疑群发布教学任务及讨论题、打卡、作业等功能、进行有效过程评价,引导学生提高自主学习的积极性。
刘远红老师在组织《财务会计学》课程教学时,秉承“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理念,着重于学生思考能力的培养。一是发挥平台优势,了解学生学习进度与教学信息。结合线上课程内容、方法,掌握分析学生对于各章节内容掌握程度差异、发现学生难以理解的教学内容,为讲重点、解难点、析疑点做好充分准备;二是尝试换位思考,运用学生容易理解的逻辑和语言表达解决难点问题。以学生的角度看教学知识点与现实社会经济活动存在的差异,引导他们建立理论与实践之间的联系,启发学生深入思考,为解决现实社会经济问题做好理论知识储备;三是展示学生学习成果,激励学生自主学习,培养学生自律能力;四是立足集中答疑,巧设互动式教学活动,以案例为突破口,充分运用启发式、引导式等教学方法,逐层加深地呈现知识点,引导学生向知其所以然的方向发展,在人工智能技术冲击下培养学生独立思考的能力。
目前,学院混合式教学正积累经验稳步推进,部分课程建设取得了积极的进展。学院将继续发力,不断摸索完善,将“混合式金课建设”推到高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