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月7日上午,武汉生物工程学院医药学院大三学生甘莹莹再次叩响了位于十堰市竹溪县中峰镇甘家岭村独居老人甘启牛的院门。甘启牛患有高血压,长期服用降压药,是甘莹莹记在“本本”里重点关注的对象。
一天前,甘启牛在家里收拾家务时右眼不慎砸伤破了点皮,是甘莹莹为其消毒包扎的。甘莹莹麻利地检查了一下伤口,嘱咐了老人几句就赶往竹溪县人民医院。这个寒假,甘莹莹积极响应学校寒假实践“四个一”活动之“做一件有益于社会的事”项目,现正在竹溪县人民医院药剂科、临床药学室见习。
见习之余,甘莹莹还有一个身份——宣传员,向村里的独居老人科普家庭用药常识、防疫知识等。自1月31日走访以来,她先后走访了20余位独居老人,“本本”里详细记录了10位重点关注老人的相关情况,甘启牛就是其中之一。
甘莹莹是该校医药学院2018级药学3班学生,家住甘家岭村。“通过在学校的专业学习,甘莹莹发现在她的老家村民科学用药知识普遍缺乏,卫生习惯也相对比较差,留守、独居老人在这方面表现得尤为突出。”在竹溪县人民医院见习时,甘莹莹的感受更加强烈,“有些老人在推销下,花了大价钱购买了大量保健品,有的老人甚至把保健品当做药品。事实上,保健食品只能针对性地调节人体的某些生理功能,根本不能取代药物对人体疾病的治疗作用。”
在《药物分析》专任教师吴杰副教授的指导下,甘莹莹完成了手绘宣传册等准备工作,于1月31日从甘家岭村开始,利用见习间隙走访患慢性病的独居老人和留守老人,向他们进行科普,教老人如何辨别假劣药品及正确服用药品、保存药品的方法,老年人常见用药误区与注意事项,冬季如何预防感冒,普及药品安全知识和卫生常识等。
“因为疫情,各地都倡导就地过年,村里不少在外打工的年轻人没有返乡,家里没有年轻人,老人更容易受骗上当。”甘莹莹每到一户,都要详细询问了老人的身体和用药情况,并一一记录在“本本”里,便于下次回访。
“爷爷,这个蓝色的,像祥云一样的图案的就是保健品。”“熟食和生食一定要分开用菜板切。”“要勤洗手,多通风,少喝酒,吃水果,多运动。”……无论是初访还是回访,甘莹莹都会不厌其烦反复叮嘱老人们,一来二去,她成了老人们的“百事通”,遇到拿不准的,老人还会登门请教。
“由于名声在外”,2月初,甘莹莹去邻镇龙坝镇吴家坝村看望外婆时,村里的方婆婆就主动向她询问请教,甘莹莹借机走访了村里三位和方婆婆一样的“留守老人”,向她们科普相关常识。
“这是我作为一名药学专业大学生应该承担的社会责任。我能做的特别少,但积少成多,所以无论去哪里,我都带着我的‘本本’,便于随时随地当宣传员。”甘莹莹说自己在牛年立了一个小目标:“利用寒暑假,与村医甘金奎一起,完成对本村200余户‘留守老人’的走访和科普工作,并在‘本本’上为他们‘建档立卡’,定期回访。”
该校医药学院院长柯贤炳教授表示,像甘莹莹这样运用所学专业知识和实际行动为家乡建设做贡献的同学不在少数,医药学院一直都鼓励和支持大学生担当使命、知行合一、学以致用,充分利用寒暑期实践项目服务社会,普及健康知识和传递关爱。每一人的力量也许渺小,但只要持之以恒,涓涓细流也能汇聚成乡村振兴的磅礴之力。(通讯员 任丽琼 肖亚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