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案例背景
武汉生物工程学院高度重视大学生国防教育工作。近年来,学校针对大学生国防教育工作中存在的重理论、轻实践,重入伍、轻复学,教育方式单一、日常教育渗透性不够、退伍复学后如何保持部队优良作风等问题,基于学校的实际情况,不断创新国防教育实践路径,组建了大学生军迷俱乐部。通过加强顶层设计,搭建国防教育实践平台,创新国防教育活动模式,优化大学生军迷俱乐部组织管理等,不仅保持了退伍复学学生的先进性,增强了大学生国防意识和爱国精神,进一步提升了国防教育的针对性、实效性和渗透力,还营造了浓厚的校园国防教育实践氛围,激发了一大批学子携笔从戎,投身军营。
二、主要做法
(一)强化顶层设计
学校从国防建设战略需要的高度出发,将大学生国防教育和征兵工作作为一项重要政治工作和政治任务抓紧抓实。着力推进“四进四结合”,即大学生国防教育进人才培养方案、进学分体系、进思政课堂、进社团活动,与大学生思想政治工作相结合,与文明校园创建相结合,与校园文化建设相结合,与大学生征兵工作相结合。制定并实施了一系列重大举措,统筹推进学校大学生国防教育和征兵工作落细落小落实。
(二)优化组织管理
成立“武汉生物工程学院大学生军迷俱乐部”正是我校加强国防教育的一项重要举措。该组织成立于2016年3月,是一个由退伍复学大学生和学生军事爱好者组成的国防教育实践学生社团组织,由校“国防教育工作领导小组”统一领导,校武装部负责日常管理,同时接受校大学生国防教育研究中心、马克思主义学院的业务指导。现有成员近200名,其中退伍复学大学生士兵100余名,聘请资深国防教育专家担任俱乐部指导教师,现役军官(我校校友)担任俱乐部顾问,优秀退伍复学大学生士兵担任俱乐部会长。

图为我校大学生军迷俱乐部成员在开展集体学习(陈冲摄)。
(三)创新工作模式
1.创新“一二一”学训模式。通过开展“一二一”活动,不断提升俱乐部成员自身综合素质。“一学”,即以国防教育课及慕课两种形式完成公共必修课《军事理论》的学习,并计入学分;同时定期开展军事知识学习、时事政治研讨、战役战术推演和军营生活模拟体验等活动,不断增强国防知识;“二练”,即每天早上和下午两个时段各进行1小时日常军事训练;“一训”,即每年暑期依托地方民兵预备役训练基地,集中开展军事训练周活动,不断增强军事技能。

图为我校大学生军迷俱乐部“军训教导大队”成员暑期在新洲区人民武装部民兵训练营集训后,进行汇报表演(陈冲摄)。
2.创新“一二三四”活动模式。通过开展“一二三四”系列活动,广泛宣传国防知识,营造校园浓厚国防文化氛围。“一纳新”,即每年开展一次纳新活动,接收整编退伍复学大学生士兵和招纳新生加入大学生军迷俱乐部,现场开展系列国防教育宣传活动;“二协助”,即每学年新生军训期间,协助承训部队承担训练任务,以军迷俱乐部为核心骨干力量,通过自主组训的方式连续3年圆满完成新生军训任务。安排有个人丰富军旅经历、有代表性的优秀退伍复学典型协助思政课教师承担部分助教任务,走进课堂开展与从军经历相关案例教学和体验分享,增强了课堂互动性和学生的参与度。如:云南武警特战队员讲解缉毒经历及毒品危害,潜艇兵讲解中国海军走向深蓝,新疆陆军边防团讲解守卫国门、高原服役的艰苦性等。“三宣讲”,即每月开展一次国防主题班会宣讲,每学期开展一次退伍大学生士兵巡回演讲,每学年开展一次新生参观校园国防教育基地讲解;“四活动”,即每年组织开展“长城情、中国梦”主题实践活动、“军歌唱响校园”、征兵季活动和国防教育宣传周等四个主题教育活动,大力营造热爱祖国、崇尚军营、献身国防的浓厚氛围。

图为大学生军迷俱乐部成员承担2018年秋季开学新生军训任务(陈冲摄)

图为大学生军迷俱乐部成员及学生军事爱好者在学校开展“军歌唱响校园”大型国防教育专题晚会(陈冲摄)。
(四)完善保障体系
1.阵地保障。学校先后建成了由钱学森与武汉生物工程学院博物馆、静思园军事文化展区、飞机发展史专题展览馆、校园长城、世纪风云馆、延安精神教育馆(筹)等组成的国防教育实践平台体系以及大智书院等一批军事社团活动场所,并与地方人武部、军事院校、部队合作建立了校外国防教育实践基地,为大学生军迷俱乐部活动开展提供了阵地保障。

图为我校建设并获批为省级博物馆的钱学森纪念馆,已更名为“钱学森与武汉生物工程学院博物馆”(陈冲摄)
2.经费保障。每年投入15万元购买国防教育书刊;每年投入大学生军迷俱乐部专项活动经费30余万元;划拨大学生国防教育研究中心专项工作经费10万元,为大学生军迷俱乐部活动开展提供了经费保障。
3.政策保障。针对大学生军迷俱乐部成员设立“爱国奉献奖”“爱国学子奖”等奖项;大学生军迷俱乐部成员开展实践活动,纳入学生综合素质评价体系,每学期给予学员1-1.5个学分、教官2-2.5个学分,并在其他实践类评优评先活动中给予适当倾斜,为大学生军迷俱乐部活动开展提供了政策保障。
三、取得成效
近年来,学校着力推进大学生国防教育工作落细落小落实,形成了“四进四结合”的工作模式,以及“一二一”学训模式和“一二三四”活动模式,不仅保持了退伍复学学生的先进性,还培养了一批军事爱好者,打造了一支国防知识义务宣传教育队伍,形成了浓厚的国防文化氛围,而且拓展了国防教育新路径,进一步提升了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亲和力和针对性,增强了国防教育的时代感和吸引力,扩大了校园文化建设辐射力和影响力。
自2006年以来,学校已累计为部队输送人才千余人。特别是近年来,入伍大学生逐年增加,每年走兵数均居全省高校前列。先后培养了两次荣立三等功的“神射手”陈淘璟,随南海舰队出访南美三国、荣立三等功的吴珊,将自己大学勤工俭学收入和入伍津贴共计壹万元捐给福建政和县西津畲族村留守儿童的陈聪,特战班女班长退伍返校成学霸的肖洁丽等一批先进典型。学校先后获评教育部“全国国防教育特色学校”“湖北省国防教育基地”,2012-2014、2015-2017连续两届被湖北省人民政府、湖北省军区授予“湖北省征兵工作先进单位”,被湖北省教育厅、湖北省人民政府征兵办授予“大学生征兵工作先进单位”(连续4年)、“高校征兵工作成绩突出单位”(连续2年)。并获批全国“三全育人”综合改革试点高校,入选全省首批“基层思想政治工作改革创新示范点”,相关成果获得全国民办高校思想政治优秀成果特等奖等奖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