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作研究

DUIWUJIANSHE
首页  >>  队伍建设  >>  工作研究  >>  正文

论文发表‖《疫情防控背景下民办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阶段性探索》

日期:2023-07-19 人气:

李康宇,洪斌

【摘要】在疫情防控常态化情况下,国内高校毕业生就业形势十分严峻,常规的就业工作模式难以满足需要,因此高校就业工作亟需主动转变工作方式来适应新形势,积极从容应对新的各种挑战,为促进毕业生更高质量、更充分就业提供支持。本文对民办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进行探析,介绍了疫情防控期间,民办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存在的困难,并从社会、高校、学生三个层面阐述了如何提升民办高校就业工作的阶段性建议。

【关键词】疫情防控常态化;毕业生;阶段性建议

【作者简介】李康宇(1992.10 ),女,湖北公安人,武汉生物工程学院管理学院辅导员;研究方向:大学生就业

 

疫情防控背景下,毕业生就业面临多重压力。党中央、国务院高度重视和关心高校毕业生就业创业,特殊时期,高校教育工作者必须提前谋划新作为,精准帮扶显关爱,工作创新取效果,扭转局势,转危为机,促进毕业生更高质量、更充分就业[1]

一、疫情防控期间,民办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存在的困难

1.1 就业岗位减少

由于疫情的影响,推动了很多新产业快速发展,以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数字技术为主,同时还有云端互动、数据拼单、借网络直播带货、靠工业互联网转产等,形成了发展新动能。从总体来看,我国经济的影响并不大,只有第二、第三产业受到的冲击较大,服务行业尤为明显,导致众多的小微企业接纳大学生就业的能力大大减弱,可提供的岗位明显减少[2]。而对于民办高校而言,小微企业又常年是“招聘大户”,导致学生就业变得困难。根据教育部相关数据,预计2022届高校毕业生人数将超过1000万人,相比于前几届,就业压力更大,竞争更为激烈。

1.2 线下招聘活动暂时取消

由于疫情反复,教育部强调各级教育行政部门和学校在疫情流行期间原则上不举办大型聚集性活动,由此导致各类线下招聘活动暂时取消。所有招聘会几乎采用线上招聘模式,相比于面对面的双选会而言,线上招聘会效果大打折扣,对高校毕业生求职造成一定影响。

1.3 就业指导服务跟不上

首先,很多民办高校就业指导课由毕业班辅导员组成,辅导员专业背景不一,再加之学生事务繁杂,对就业指导课的工作力不从心,指导能力较弱。其次,高校的就业指导课缺乏完整的培训体系,每名老师的教法不一样,对学生的引导也不同,尤其是新教师,对形势把握不透,重点工作衡量不准,又缺乏培训,难以达到对学生就业引导的目的。最后,学校一般都是以大班课的形式授课,针对少部分特殊情况的同学,几乎没有一对一进行指导,大班课的授课方式理论性过强,实践性少,有些枯燥,导致学生对课程的认可度不高,影响学生就业能力的培养。

1.4 优质校企合作单位少

部分民办高校对校企合作的重视程度不够,并没有建立稳定的符合自身专业岗位的就业见习基地和单位资源库,导致可定点推送的学生数量有限。

1.5 毕业生求职心态不正确

第一,毕业生对自己职业发展缺少规划,找工作以兴趣为导向,导致工作中一受挫就辞职不干,经不起任何打击[3]。第二,毕业生自我期望值高与供岗单位接受度低存在矛盾,一方面学生过分看重薪资待遇而忽视积累经验,另一方面企业对毫无实习经验的毕业生接收度较低,因此形成高不成低不就的局面。第三,物质条件逐渐优越,导致毕业生易于形成慢就业懒就业心理,毕业后选择游学、支教、在家陪父母或者创业考察,慢慢考虑人生道路。第四,由于疫情反复,就业前景并不乐观,较大比例的学生对就业抱观望态度,就业氛围不浓厚,进一步高质量就业难度很大。

二、疫情防控背景下提升民办高校就业工作阶段性建议

2.1 社会层面

一是政府要加强对财政、货币方面的政策扶持,有针对性的对民营企业、小微企业进行减税降费,解决各类中小企业在疫情影响下流动资金困难的需求[4]。二是发挥政府主导作用,加大社会就业需求总量,增加社会就业岗位的供给[5]。三是要深化产教融合、校企合作,推送人才培养与就业有机联动,人才供需有效对接。

2.1 学校层面

围绕毕业生就业一个中心,高校需要提前谋划就业方案,落实就业毕业政策。

1)以推动就业为中心,夯实就业基础工作。一是摸排意向了解就业,针对不同群体做好就业指导和服务工作;二是营造氛围引导就业,利用就业指导课、班会、辅导员与学生个别交流等方式,引导学生树立正确就业择业观,指导学生增强就业意识,从而营造良好就业氛围;三是家校联动助推就业,通过家长微信群告知当前就业严峻形势、发布各类就业动态信息,家校携手助推学生早就业;四是朋辈示范引领就业,邀请校友组织考研宣讲会和交流会现身说法,为复习备考学生传经送宝。五是“四难”帮扶跟进就业,如全面清理毕业生学业预警数据,辅导员逐一对学业困难学生进行谈话,有效督导学生参与重修及学分置换类的培训,同时建立“四难学生”一对一帮扶台账,确定帮扶责任人,一生一策,精准施策。

2)根据各地疫情形势,适时举办小型线下行业招聘会,优化专业岗位供给。举办线下小型行业专场招聘会,针对最难就业的专业,着重邀请具有特定专业行业背景的参会企业,这样专业匹配度高,就业岗位供给上注重质量,扩大了毕业生心仪的优质岗位的供给。

3)重视参与云招聘,线上+线下督导就业进展。云招聘指通过线上进行招聘,有别于以往的面对面双选会,它更加具有挑战性,合理优化的招聘渠道是云招聘顺利运行的关键,因此要发挥好招聘中介的作用,充分连接好用人单位和毕业生,满足两方要求。首先,高校需要搭建招聘中介平台,以校内就业信息网为主要,招揽企业来注册招聘;其次,及时更新毕业生求职信息和用人单位招聘信息,同时根据学生简历点对点推送给有企业就业意向的学生,增加推荐职位的准确性;最后,组织辅导员及时跟进学生面试、录用情况,做好跟踪督导。

4)整合校企合作资源,助推学生实习+就业模式。通过对校企资源信息库的招聘企业进行调研,深入了解企业所需,根据学生意向,分类推荐学生进入企业实习,最大程度利用了现有资源促就业保就业。

5)汇集就业信息资源,畅通就业信息发布渠道。学院毕业年级辅导员、学生党员、学生骨干等,根据毕业生就业意向,广泛搜集筛选企业供岗信息,建立就业信息发布库,汇集企业有效供岗信息,持续推送至各毕业班群;针对部分消极就业的学生,实行党员-辅导员-党政班子成员层层关注模式。

6)汇集校友及已就业学生资源,以老带新促就业。一是主动联系校友汇集校友供岗信息,二是通过已在岗学生提供的就业资源;通过校友及学生反馈的企业情况,筛选优质企业为由意向就业的毕业生进行定向引荐。

7)推行“辅导员+专业教师”双导师制,推进毕业生就业。推行“辅导员+专业教师”双导师联合开展就业指导帮扶制度,以辅导员为主,专业任课教师为辅,细化就业工作分工,推动建立包保责任制,教学口和学工口联合形成合力,促进就业工作高效有序开展。

8)优化求职指导,为毕业生更充分就业保驾护航。加大对就业指导课教师的指导和培训,可以采用集体备课的方式,进行统一化管理。聚焦学生求职简历,展示以往优秀校友简历模板,同时,邀请企业面试官进行简历问诊,针对学生简历中的不足进行指点。针对特殊学生进行一对一就业指导,强化其就业信心。还要做好学生的专业实习实训,通过专业实习实训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提高职业技能,发现自身不足,推动充分就业。

学生好就业,才能引导专业好招生,才能保障专业、学生和老师更好的发展。学校要进一步提高站位群策群力整合要素强化责任,千方百计谋划好、组织好、落实好毕业生就业工作。后续可从以下五个方面来继续强化就业工作:一是信息发布多渠道,持续搜集各类招聘信息,充实就业招聘信息库,拓宽信息发布渠道,创造浓厚就业氛围;二是个性引导多关注,在已有就业困难学生帮扶台账基础上,继续探索新的帮扶措施,发挥学院党政班子力量,扎实推进就业帮扶工作; 三是企业对接多互动,加强与企业交流沟通,发掘对口优质企业成为校企合作企业的几率,及时了解企业所需,根据学生特点合理推荐学生到对口企业就业;四是动态跟进多宣传,及时更新学生就业动态,善于树立典型榜样,对典型就业进行及时有效报道,形成良好的就业氛围,引导毕业生积极主动就业;五是根据疫情情况,适时开展线下双选会。

2.3 学生层面

调整求职心态,转变就业观念。①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毕业生应提前做好职业发展规划,正确评估自身能力,合理选择就业岗位,绝不是意气用事,随便找份不适合自己的工作。②宝剑锋从磨砺出,梅花香自苦寒来。要改变传统的就业观念,不是所有的工作刚开始薪资待遇都高,每人都是从职场小白一路披荆斩棘成为大佬,要学会在工作中积累经验,提升自己的专业能力。③少壮不努力,老大徒伤悲。在该奋斗的年纪要努力奋斗,不要浪费大好光阴。④人之所以能,是相信能。面对疫情的影响,高校毕业生应树立更强的信心,消除恐慌迷茫的心理,要学会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价值观、人生观,以积极乐观的心态来面对当前严峻的形式。

三、结语

就业工作是民生工程、民心工程,更是专业发展的根基工程。需要不断创新工作思路,多措并举促进学生稳定就业,在不断地实践与探索中前行。

参考文献

[1] 郭玉娟. 疫情防控背景下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的形势与创新[J]. 中国高等教育, 2020(13):2.

[2] 张军廷. 疫情防控形势下如何做好大学生就业指导工作[J]. 海外文摘·学术, 2021(11):2.

[3] 朱佳艺. 后疫情时代高校"稳就业"工作探索[J]. 教育与职业, 2021(4):4.

[4] 丁颖. 后疫情时期对高校毕业生就业的影响及应对措施研究[J]. 大学:研究, 2020(8):2.

[5] 刘小丽, 阳运清. 新冠疫情对民办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的影响及对策研究--以四川工商学院为例[J]. 四川工商学院学术新视野, 2021, 6(3):4.

版权所有 © 2016-2023 武汉生物工程学院学生工作处 鄂ICP备0901857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