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作研究

DUIWUJIANSHE
首页  >>  队伍建设  >>  工作研究  >>  正文

民办高校大学生党员递进式培育模式探析

日期:2023-02-21 人气:

摘要:本文分析民办高校学生党员培育现状,基于民办高校实践探索提出党员培养新模式--大学生党员培育“阶梯”工程,并以此为例对党员“阶梯”式培育的实现路径和成效进行了分析,对学生党员培育有一定的启示作用。

关键词:党员培育;“阶梯”培育;民办高校

 

加强和改进学生党员培育工作,提高培养教育质量是民办高校党建工作的重要内容之一。笔者基于武汉生物工程学院管理学院基层党建工作长期实践,提出党员培养新模式--党员培育“阶梯”工程。以此为抓手,统一培养标准,强化过程管理,有针对性地解决大学生党员培育面临的周期长、“进阶”标准不明晰、培育和管理目标缺乏明确性、管理机制缺乏创新性等问题,层层深入地推进党员培养教育。


1  民办高校学生党员培育现状


1.1  意愿入党学生群体庞大,培育周期长,“进阶”标准不明晰

大学生入学之初,入党意愿高涨,以笔者所在学院为例每年提交入党申请书的新生占比约为30%。学生党员培育涉及对象广泛,既包含入党申请人、入党积极分子、发展对象、预备党员等入党前的培养教育,也包含入党后正式党员管理,培育周期长,考核环节多,究竟要完成什么任务达到什么样的标准可以“进阶”,标准不够明晰,概念比较模糊。

1.2  各支部党员培育和管理目标缺乏统一性

因学生支部书记多为辅导员或任课教师兼任,其本身日常工作量大,对于学生党建工作投入精力参差不齐,且途中经常性因工作调动等原因发生变动,工作连续性易造成破坏。不同支部在培育过程中各阶段的培养目标与标准存在“各有一把尺”的情况,极易造成考察时标准不一、主观因素多而客观因素少等情况,不利于党建工作的健康发展。

1.3  学院党员培育的管理机制缺乏创新性

普遍存在教育管理手段单一、形式单薄、缺乏新颖性和时代特色,突出表现在单向灌输多学生主动参与少,集中教育多而沉浸式、自主式教育少,内容输出手段和主题不够新颖,吸引力不足。


2  民办高校大学生党员递进式培养模式实践探索--大学生党员培育“阶梯”工程的内涵


大学生党员培育“阶梯”工程是根据《中国共产党章程》《中国共产党发展党员工作细则(试行)》《普通高等学校学生党建工作标准》等有关规定,结合学校人才培养目标和新时代大学生成长成才特点,将在校学生党员的培养教育全过程分成四个考核周期进行递进式培养,并将各个阶段培养目标进行分解量化评价的一种制度性的管理方式。以武汉生物工程学院管理学院为例,在实施党员培育过程中,根据党员发展要求,分别结合入党申请人、入党积极分子、预备党员、正式党员四种身份与培养发展的申请人培育阶段、入党积分子培育阶段、预备党员培育阶段和党员阶段相匹配,同时着眼不同的身份对应不同的培养任务,不同的培养阶段对应不同的侧重点,按照引导教育、培养考察、内涵提升、引领示范等要求,在每一个阶段围绕学校中心工作以定性+定量的方式安排具体的培养任务,由易到难、渐次完成、逐步提升,一步一个脚印,一步一个阶梯,最终达到党员标准。 


3  民办高校大学生党员“阶梯”式递进培育的实践探索


3.1  分阶段明确具体要求,开展递进式培养

在入党申请人培育阶段,自提交入党申请书至确定为入党积极分子为止,培养周期至少为六个月。此阶段主要以教育引导为主,把坚定青年学生的理想信念,端正入党动机作为培养目标,以读原著、学原文、悟原理为重点,在培养周期内,设置8项具体工作任务,帮助其树立马克思主义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

在入党积极分子培育阶段,自确定为入党积极分子(发展对象)至发展为预备党员为止,培养周期一般至少为一年。此阶段主要以培养考察为主,以强化入党积极分子的党员意识和主人翁精神为培养目标,在培育期内,设置17项理论提升和志愿服务相结合的具体任务,发挥其先锋模范作用,并实施发展对象答辩式入党。

在预备党员培育阶段,自预备期开始至转正为止,培养期一般为一年。主要以内涵提升为主,以提升预备党员发挥引领示范作用的自觉性和主动性为培养目标,帮助预备党员进一步增强党员意识和党性修养,在培育期内设置16项具体任务,公开亮明身份,并实施预备党员转正答辩制度。

成为正式党员至毕业离校阶段,主要以引领示范为主,以提升综合能力、培养拔尖领导人才、树立正确的成才观择业观、全面发挥引领示范作用为培育目标,设置17项提升综合能力和实践锻炼的具体工作任务,着重引导毕业生党员赴基层、入主流,到国家最需要的地方发光发热(具体要求详见表1)。

 

“阶梯”培育工程的实施旨在把学习教育的任务具体化、精准化、差异化、主动化,特别是对于理论学习这一薄弱环节加强具体指导意见,将自主学习与集中学习、理论学习与实践学习相结合,将学生党员培育过程系统化、内容标准化、要求具体化、考核透明化,将虚招变实招,操作更便捷,量化更标准,监督更有效,为学生党员培育提供强有力的抓手。

该模式具有如下特点:

一是直观明晰。对培育对象各阶段的达标要求进行充分的量化,使其培育成长过程直观呈现,有利于引导达成且便于从多维度进行比较。从培育对象的个人角度而言,纵向比较可以了解自我达标的程度,横向比较可以看到与他者的差距;从培养管理者的角度而言,纵向可以观察培育对象的整体完成情况,横向可以观察到需进一步加强培育力度的着力点。

二是灵活度高。通过制定定性化的指标体系,为学生差异化成长留足弹性空间,便于学生开展形式多样“接地气”的自我教育,增强教育活动的吸引力。同时也有利于学院根据不同时期学校事业发展重点,及时调整培育任务,有效发挥培育对象在推进学校事业发展过程中的“关键少数”作用,使其在教育教学、志愿服务、创新创业、安全文明、魅力校园建设等工作中发挥思想引领旗手、安全文明建设帮手、工作开展推手和改革创新鼓手的作用。

三是可操作强。通过制定量化指标体系,使培养标准和内容具有可操作性,为培育对象的评价标准制定提供了衡量依据,保证考核评价的公平合理,同时也为构建系统的培养方案提供了更加具体的培养方向和教育成效评估依据,既为择优“进阶”确定发展培养党员提供客观性的依据,也为分析发现培育过程中存在的共性问题与个性问题提供了参考,从而为相关政策的制定与跟进培养管理奠定基础。

3.2 大学生党员培育“阶梯”式递进模式的实现路径

思想重视是根本,加强保障是基础。大学生党员培育是一项系统性工程,需要统筹谋划加强顶层设计,从制度、组织、人力、经费等方面给予充分的保障。笔者所在学院专门成立了以总支书记牵头的党员培育工作领导小组,设立专职组织员,制定《党员培育“阶梯”工程实施方案》,拨付专项经费,成立学生党员工作站,分拨专用办公场地,设立党站办公室、学府网宣工作站、各年级支部办公室、党员活动室、档案室、阳光研讨室等,配齐相关办公设备,为“阶梯”培育工程的实施提供了充足的保障。

建立健全培养档案,量化培育指标是关键。对各培育阶段的达标要求进行充分的量化,为每一名培育对象建立培育专属档案,是党员“阶梯”培育落实落地的关键举措。以笔者所在的学院为例,在充分调研的基础上,结合学情院情科学设置各培育阶段培养任务,统一印制学生党员培育“阶梯”工程《入党申请人培育手册》《入党积分子培育手册》《预备党员培育手册》《党员手册》,按照“一生一档”“一段一册”的原则建立培育档案,培育对象按照实事求是的原则如实记载各阶段培养任务完成情况,并以此作为培养期满“进阶”考察的重要依据。

强化过程性评价体系,发挥学生“四自”功能是核心。实施“阶梯”培育目的是为了有效激发培育对象发挥自我教育、自我管理、自我服务、自我监督的主体作用。同时为保证培育档案记录的准确性,必须建立过程性评价体系,基于此笔者所在学院成立了学生党员工作站,建立多级党员帮扶结对机制,成立学生骨干党员、培养联系人、支部书记、学院总支四级考评体系,根据培育标准,采取学生自评、支部评议、公开答辩、组织评定“四合一”的方式对培育对象自我教育、理论学习、志愿服务、专业实践等完成情况进行综合评价,保证评价的客观公正性。同时对完成情况不达标的,暂缓进入下一阶段的培养,并通过组织帮扶等形式,帮助其整改提高。通过定性定量的过程管理,使培育对象心中都有“明白账”,成长均有“晴雨表”,提升学生党员培育质量。


4  学生党员培育“阶梯”工程的工作启示


4.1  建立健全长效机制,走内涵式发展道路

学生党员培养教育是一项时间跨度长管理难度大的系统性工程,想要有效保证学生党建工作充分发挥其应有的效能,就必须建立党员培养工作长效机制。要严格按照“控制总量、优化结构、提高质量、发挥作用”的发展总要求,把握原则,循序善诱,在充分尊重学生的个人意愿的基础上,注意公益性,把握实效性,既要定性,也要定量,既要有刚性的标准,也要有灵活的弹性,让学生能亲身感受在支部培养中成长与进步,健全相应的组织管理机制和激励约束机制,对于有特色的、有效果、成绩突出的支部和个人给予适当的奖励,保证党员教育的长效化。

4.2  激活内生动力,实现培育对象的三个转变

实现培育空间翻转。除安排集中“三会一课”“两学一做”等规定性动作外,给学生党员留出余地和空间,将学习教育引向学生关注的志愿服务、社会实践、红色遗址探访等第二课堂活动之中,从制度层面使每名培育对象都能自觉参与其中,深入社会扎根基层了解社情民意,发挥其的先锋模范带头作用,提升对理论知识的理解,在社会大课堂中磨炼其的政治意志与思想品格,提高理论联系实际解决问题的能力,体会和领悟党员的责任与使命。

实现线上线下同步。大力推进网络思政教育,充分利用网络传媒资源,进行线上线下联动培育,打破时间和空间的限制,形成师生共同参与、网上线下有机结合党建工作格局,鼓励指导学生撰写微文、制作短视频等,开展形式新颖、内容丰富的知识竞赛、讲说演绘党史、时事新闻播报、红歌赛等校园文化活动,主动发声,传递弘扬正能量,将党的教育渗透到学生生活的方方面面。让学生在学习教育中有更多主动权,增强党员培育的灵活性、趣味性和吸引力,使学习教育接地气有生气。

实现被动向主动的转变。在大学生党员培育培养态度上,要实现从被动接受转变为主动作为,放手让学生党员开展自我教育,把理想信念、道德品质等内化于心,把奉献精神、责任担当等外化于行,用实际行动去践行党员标准,真正提高大学生党员培养质量。

站在“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历史交汇点上,高校学生党建工作更要始终坚持高质量发展,高品质培养的目标,锐意进取,不断加强和改进学生党员的培育模式,时刻牢记“为中国人民谋幸福、为中华民族谋复兴”的初心和使命。关心和爱护广大学生党员,不断完善和创新工作方法,激励广大学生党员争做榜样,带领身边的青年学子奋发有为、锐意进取,为实现“两个一百年”的奋斗目标贡献青春力量。

 

参考文献:

[1] 吴壁葵,张鹏,三全育人视域下高职院校学生党员培养模式创新研究[J],太原城市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20(4),111-113.

[2] 郑磊,王子琦,井彦祺,新时代大学生党员培养机制创新研究[J],兰州教育学院学报,2020(2),52-42.

[3] 时文龙 ,全面从严治党视域下构建“四位一体” 大学生党员培养模式,现代商贸工业,2019(34),128-129.


作者:李本全

注:本文系2019年湖北省高校学生工作精品项目大学生党员培育“阶梯”工程(项目编号:2019XGJPF3026)成果。曾发表于《时代人物》,2022年25期总261期,203-205,国内期刊号:CN61-1455/C

 

版权所有 © 2016-2023 武汉生物工程学院学生工作处 鄂ICP备0901857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