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辅导员为什么要做研究?辅导员有没有必要做课题研究?辅导员如何做课题研究?这是大多数辅导员在面对课题研究申报时经常发出来的疑问,并且这种疑问已然成为辅导员进行学生工作研究的“拦路虎”。因此,十分有必要帮助辅导员们逐渐明晰这些问题,有助于辅导员的发展。无数实践证明:辅导员做研究,是辅导员成长和发展的要求,是辅导员工作有效开展的需要。处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第一线的辅导员更有条件真正深入到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实践之中,把自己的实际工作经验吸收到理论研究工作中,提升到理性自觉的层面。
一、多思:训练学术嗅觉 将问题思考成课题
辅导员日常工作是繁琐的,事无巨细的,每天除了花费大量时间处理事务性工作外,还要面对学生林林种种 的问题,给学生提供各种各样的帮助,往往是“两眼一睁,忙到熄灯”。现在还要让辅导员们做研究、搞学术,不少人会问:一天到晚忙不完的工作,我还研究个啥?!殊不知,我们每天从早到晚去解决的大学生成长成才中遇到的各种问题就是我们需要研究的对象。我们辅导员们兢兢业业埋头工作,说干就干、干完就算,循环往复、周而复始,却没有多走一步——思考下这个问题是不是普遍现象、周期性现象?根源是什么?能否通过研究得出创新性的解决方案?有的辅导员则多走了这一步,遇到问题多思考,有针对性的积累一手资料,就将问题思考成了课题。辅导员工作很“杂”,事务性的工作非常多,如此一来给辅导员带来了两个挑战:一是如何高效率的处理事务性的、繁杂性的学生工作;二是如何在在解决事务性的工作中总结和探索一般规律,上升到理性的高度。大多数辅导员已经掌握了第一种挑战的解决方式,并且更够很好、高效的解决事务性工作,但是在面对第二种挑战是,很多辅导员老师不愿意更深层次的思考下去,所以这就是大多数辅导员面临的困境。
新时代青年学生特点多元,如何切实做好立德树人的工作,明确一切优秀工作的基础在于对学生的深入了解,要经常性、普遍性地深入学生,“面对面”交流是工作主阵地,“键对键”交流是工作辅助,善用网页、技术等帮助日常工作开展。目前,教育部,各省市,院校都十分重视学生工作,十分鼓励深入一线的辅导员能够做出自己的特色,做出好的成绩,将自己所做的工作进行总结,归纳。以2022年度省教育厅哲学社会科学项目(高校学生工作品牌)为例,其中将研究课题细化到了“如何开好一次主题班会”、“如何开好学生入学之后的第一次班会”、“如何应对一次校园突发事件”、“如何做好一个特殊家庭大学生的心理帮扶”,这都是作为一线辅导员的基本功,辅导员每天都在做这些工作,主题班会的开展,心理帮扶工作这是辅导员的基本功。再以“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质量提升综合改革与精品建设项目”为例,将“心理育人”、“管理育人”、“资助育人”重点标注出来。因此,辅导员应该多去思考,借助工作平台和项目平台,结合自身专业特色,做出优异的成绩。
二、多读:培养学术语感 厚积才会薄发
对于辅导员工作来讲,天天和学生泡在一起,更多的是和学生而非文字打交道,闲来读读书也还要看时间允不允许。但是一定的多读书,一是会让你业务知识越来越丰富,别人花时间、花精力形成的论文,背后是人家的大量研究和实践,读论文就是一个学习的捷径,让你能足不出户就能尽知同行们的思考实践、经验做法,何乐而不为呢?二是会让你的理论素养越来越高,读文章犹如学语言,学语言讲的是语感,即使有些单词你不会,也能通过前后文推断出大致意思;读文章也类似,读得多了,读得久了,理论体系、学术表达、用语习惯你就慢慢熟稔,自己下笔成文也就自然流畅了。
有不少辅导员可能会问:读什么书?辅导员奋战在思想政治教育的第一线,我们应该努力养成勤读书、读好书的习惯,通过读书厚植理论知识、汲取精神力量、提升人文素养,努力成为能够摇动另一棵树的“树”,能够推动另一朵云的“云”,能够唤醒另一个灵魂的“灵魂”,为做好育人工作奠定坚实基础。首先读历史、党史类书籍,特别是中国近代史和中国共产党党史,了解历史发展规律,了解中国文化;读人物传记,站在巨人的肩膀上看世界,学习前人知识与经验;读心理学,去了解自己、了解社会、了解他人,让生活变成自己喜欢的样子;读说话技巧类的书籍,提升说话技巧,逻辑思维。白岩松说:“越读书越知道该读什么书”,多看看不同类型的,就会慢慢发现自己喜欢什么类型的书了。其次,读论文(文章),这里指的是学生工作案例、网文。读别人的文章、论文,看看别人研究的是什么、怎么研究的、研究得怎么样,再加上你自身的实际工作经验,进行案例或者是网文的写作,这里推荐几个比较受欢迎的期刊和公众号,对辅导员进行学生工作的研究有帮助,例如《思想政治教育》、《思想理论教育》、《高校辅导员学刊》,高校辅导员在线、高校辅导员工作联盟、高校思政网等。最后,读时政。实时政治,尤其是本年度所发生的大事、要事,例如2022年召开的党的二十大,对二十大精神的学习是一个持之以恒的过程,这样会增加辅导员的政治敏感度,在撰写相关文章时游刃而有余。
三、多写:积累学术经验 熟稔才能生巧
辅导员工作不应该成为一种勤杂工,需要自我调适和自我成长,尤其是结合自身专业优势不断向前发展,总结学生发展的一般规律,结合学生在成长过程之中出现的实际情况进行案例的分析,对可能出现的问题进行一个客观的研判,从具体事务上升到一般规律的认识,再从一般规律反过来指导具体的学生工作。因此,要逐渐“从事务型”的辅导员逐渐转变成为“研究性”的辅导员,完成这一身份的转变。
写作能力,这是成为一名优秀辅导员的“刚需”,这同时也是化无形辛苦为有形成果的“必杀技”。新闻宣传、方案总结、特色材料,案例撰写、申报课题,网文写作......哪个能离开“一支笔”呢?所有的工作干到最后都是文字工作。写作是训练思维的工具,写作最好的提升方法是开始写,经常写,边写边学,这也是为什么有更多机会写材料的辅导员写作能力提升较快的原因之一。如何提高写作能力?一要多学。写作能力需要一点一滴的积累,要多学习一些好的平台优秀文章,时刻关注和阅读人民日报、光明日报或者一些优秀的思政微信公众平台的文章。二要善思。写出来的东西要有思想必须先有思考,要善于观察和反思总结工作中的问题,有针对性的谈问题,尤其是聚焦学生工作中的一些难点和通点问题,跳出辅导员的思维,从旁观者的角度去思考问题。三要勤练。好的文章都是改出来的,需要我们每隔一顿时间来思考工作相关问题,并形成一篇文章,由于辅导员工作的特殊性,需要充分利用碎片化的时间来进行创作。课题的申报工作是锻炼写作最好的训练,课题的申报需要你具有严格的问题意识,翻阅文献做好文献综述,了解前人在这个问题研究的进展情况,还有哪些不足之处,哪些可以创新的地方,然后撰写你进行申报课题的行文思路,考验课题申报者的逻辑、行文能力。我们辅导员应该积极参与课题申报书的撰写,无论好与环,这都是对自己的一次挑战,因为持续时间长,所花功夫多,这就需要我们早做准备,久久为功。
四、多发:增进学术自信 由量表到质变
论(网)文的写作、课题的研究既是一种工作规律的探寻,也是一种很好的经验总结。规律和经验要传播开来,造福大家,就需要借助期刊、报纸、新媒体等载体来发布、传播、推广。论文写好了,发表也是一门学问,也是一个难题。要破题,有两个方面要注意:知己和知彼。知己就是要知道自己的学历、职称、资历、学术积累、学术影响如何;知彼,就是要了解你的目标刊物的定位、专栏、风格、要求如何。如同职业生涯规划理论中的“人职匹配”,发论文也是论文作者和刊物之类的一种“匹配”。所以,前提还是提升自身水平、扩大学术影响。
辅导员如何做到多发?毋庸置疑,深入一线的辅导员有太多的案例可供研究,每一个学生是一个单独的个体,对研究者来说,就是一个研究的样本,对样本进行仔细分析,就可以针对大学生群体从大一到大四的成长轨迹进行有针对性的研究,这是平台的“馈赠”,就是要看辅导员如何去用好这一平台。其次,辅导员每半学年就要进行一次述职答辩,撰写本学期的工作总结,应该这样说,辅导员接触材料的写作机会是特别多的,一定要不厌其烦,持之以恒,慢慢的培养自己写作能力。部分辅导员结合自身的工作案例进行网文的写作,用心用情写好发生在身边的故事,公开发表在网络媒体上,部分辅导员结合时政热点,积极撰写心得体会,紧握时代热度,也受到了媒体、期刊的欢迎,部分辅导员结合自身实际,撰写工作体会,撰写自身职业生涯规划,同样也会大放异彩。因此,论(网)文的发表并没有那么难,关键是看你对写作的态度。
辅导员进行学生工作研究的能力并非一朝一夕就能成功的,需要花费一定的时间和精力。但这是作为辅导员的必备技能,必须要锻炼起来,这是高校辅导员职业化专业化发展的要求。多思,多读,多写,多发,让学生工作,变得有味!
作者:机械与电子工程学院 王能
原文发表于湖北高校思政网,链接:http://gxsz.e21.cn/index.php?g=gxsz&m=news_list&a=newsdetail&id=4813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