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月2日,习近平总书记出席文化传承发展座谈会并发表重要讲话,对中华文化传承发展的一系列重大理论和现实问题作了全面系统深入阐述。领袖的讲话犹如灯塔,指引着前进的方向,又犹如春风拂过海面,激起思想碰撞的巨浪,讲话是石,敲出星星之火,讲话是火,点亮理想的灯,讲话是灯,照亮前进的路。在思想碰撞引起的万千思绪中,笔者仅就习近平总书记在文化传承发展座谈会上强调的中华文明的连续性,联系自身实际谈一谈自身的学习心得。
习近平同志在讲话中指出,“中华文明具有的连续性,从根本上决定了中华民族必然走自己的路。”中华文明的独特性之一就在于,她是从古至今从来没有中断过的伟大文明。四大文明古国,古巴比伦、古埃及、古印度和中华文明,只有我们一脉相承延续到了今天。究其原因,有政治和文化两方面:
其一,中华文明作为一个统一的政治实体在其发展过程中未曾因外来因素所中断,期间虽然既有强汉,巨唐这种统一强盛的王朝,也有魏晋南北朝,五代十国这种分裂割据的时代,呈现出明显的阶段性,但正是在这种“分久必合,合久必分”的波浪式前进和螺旋式上升中,中华文明的血脉得以多难兴邦,历久弥新,不停生长、发展注入时代的生命力,正是这种“穷则变,变则通,通则久”的政治逻辑使中华文明绵延不绝,延续至今。
其二,对于一个文明的延续和发展来说,比政权的延续更重要的是文明内核的继承和发展。在这方面,中国文明在文化发展史上也未曾有断裂现象。这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方面是,语言文字发展的连续性,这是一种文化赖以流传的工具或形式的连续性;文字,这一凤凰翔舞鬼夜哭的魔方,是擎起文明大旗的巨手,是培育文化的大树的沃壤,我们至今还能读懂数千年前的文献资料,古代经书上的格言警句还活跃在我们的日常用语中,这便是语言文字在文明延续中体现出来的强大力量。作为反证,世界其他地区的古文明,如古巴比伦的楔形文字,古埃及的象形文字,古印度的哈拉巴铭文,都因文字的泯没而昙花一现,无一例外地或中断、或被嫁接,而无法呈现出文明形态的连续性和持续性。另一方面是,学术传统(其中尤其是直接反映历史连续性的史学传统)的连续性,这是一种文化的精神内容的连续性。这种学术传统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由文字记载而形成的大量书面文献资料;二是众多的实物,包括器物、遗迹、遗址等。前者如历史文献,数千年文明连续不断地记录在史籍中,仅正史就有25部之多,还有大量的县志,《通典》、《通志》等“政书”以及野史笔记。中华文明就在这浩如烟海的历史典籍中保存着,这在世界上是绝无仅有的。后者如考古资料,特别是20世纪以来的重大考古发现都在不断与史书互证,使得中华文明的源流发展有了越来越清晰的脉络。
“太阳底下没有新鲜事”正是因为中华文明相较于世界其他文明突显出的在历史、政治和文化上的连续性优势,使得当代的中华文明在遇到艰难困苦时可以沿着史籍溯源而上“以史为鉴”,因此习近平同志才说“如果不从源远流长的历史连续性来认识中国,就不可能理解古代中国,也不能理解现代中国”。在“以史为鉴”的过程当中,汉语言文学专业在“为党育人,为国育才”的教育领域可谓有着得天独厚的优势,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
其一,在语言学专业的授课过程中,可以深入浸润课程思政,将汉语言文字的源远流长和博大精深融汇在课堂教学之中,让学生在学习汉语言知识的同时领略汉语言文字的魅力,加深对自身中华文化的认同感。
其二,在文学专业的授课中,可以充分利用厚植在优秀中华传统文化中的文学资源,通过一个个惊心动魄,生动有趣,引人入胜的古代故事引导学生主动学习和探索源远流长,博大精深的中国传统文化,真正做到“师傅引进门,修行在个人”“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课堂的时间是有限的,但是课堂上激起的学习兴趣确实无限的,有些时候这种学习兴趣甚至会伴随学生的一生,而深广优秀的中华传统文化,也值得学生们花一辈子时间去学习并践行。
中华文明的连续性更重要的还体现在对于未来的指引。历史是波浪式的前进和螺旋式的上升,中国古代先贤们对于自然界和人类社会许多规律性的总结对当今的中国发展仍有相当重要的指导意义。如何发掘并且利用这些传统文化资源便成了当今社会发展的一个重要课题。而我们汉语言文学专业无疑是培养“古为今用”人才的重要一环,习近平同志的讲话让我深刻认识到,我们文学院不仅要培养学生“能说会写”的能力,更要培养学生“博古通今”的能力,将古代的知识融会贯通,立足现代,面相未来,为未来的社会培养高素质的复合型人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