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级新生以家书传情,赓续红色血脉与科学家精神
抗日战争胜利的辉煌历史仍在回响,以钱学森为代表的科学家精神亦在代代传承。在二者交汇的重要时刻,武汉生物工程学院文学院近期于2025级新生中创新开展“红色家书”主题教育活动。学院将近600封“红色家书”郑重封入印有武生院校名的定制信封,寄往了湖北省、新疆、甘肃、河北、青海、黑龙江、山东、河南等生源地各地市县。活动通过一封封情真意切的家书,展现新时代青年学子对家国的赤诚、对亲情的珍重,以及对学校培养的感恩,成为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深化“立德树人”教育的生动实践。

家国同频:从“小家”牵挂到“大家”担当
活动中,新生们以笔墨为媒,将初入大学的心路历程与家国情怀交织于字里行间。福建籍新生杨伽隆在信中难掩激动:“当看到福建舰成功弹射三型舰载机的瞬间,热泪夺眶而出——舰载机腾空而起时,我忽然读懂了‘国是大家,有大家,方有小家’的深意。”另一位新生许晓青则在信中与父母分享军训的淬炼:阅兵式上,当我与同学们整齐走过主席台时,‘为什么我的眼里常含泪水?因为我对这土地爱得深沉’的诗句不断在脑海回响。”她坦言,此前觉得抗战胜利80周年阅兵式“离自己很遥远”,如今却真切体会到:“那些历史早已刻进我的骨血,让我对这片土地爱得更加深沉。”
两封家书,两种叙事,却共同勾勒出从“小家”亲情到“大家”担当的成长轨迹。正如文学院党总支副书记张慧所言:“所谓成长,不仅是学会写一封家书,更是读懂家书背后的家国密码——那既是父母含辛茹苦的养育之恩,更是祖国用和平托举的盛世年华。”

精神传承:在科学家足迹中读懂“家国密码”
在新生入学教育期间,学院组织新生参观钱学森纪念馆,结合抗战胜利80周年的历史回望,让家国情怀更显厚重。新生杜鑫鸿在信中深情写道:“延安精神不是历史课本上的铅字,而是自立更生、艰苦奋斗的真实写照;钱学森先生放弃国外优厚条件毅然归国的选择,让我无比敬佩。他们用行动告诉我,真正的家国情怀是对国家的真诚、对科学的执着。”
这种精神共鸣转化为新生们的行动宣言。余迪在信中讲述自己参加“生院先锋队”百里徒步拉练的经历:“走到一半时多次想放弃,但身边的新同学一直鼓励我。最终我们互相搀扶着走完全程——那晚我忽然明白,自己真的长大了,以后要成为能独当一面的人。”肖焕则向父母“汇报”独立生活的收获:“我在大学学会了处理自己的事务,老师们温柔又负责。谢谢你们一直以来的支持,让我能在这所学校安心成长。爸爸妈妈,你们辛苦了!”

温情传递:定制信封里的双向奔赴
值此中秋佳节前夕,学院将每一封家书郑重封入印有武生院校名的定制信封。信中那些细腻的“小秘密”——第一次独立完成任务的雀跃、社团招新结识挚友的欣喜、宿舍夜谈时对专业未来的憧憬,都成为家人收到信时最温暖的慰藉。学院通过“课程+实践+文化浸润”模式,将思政教育与人文关怀深度融合

知行合一:以红色基因铸魂育人
据悉,文学院后续将围绕“红色家书”开展系列延伸活动,包括家书朗诵会、师生共写“时代家书”等,进一步推动红色文化与传统文化协同育人。
一封家书,纸短情长;万千心语,薪火相传。武汉生物工程学院文学院以特色教育活动为抓手,让青年学子在翰墨芬芳中厚植家国情怀,以实际行动迎接新时代的使命与挑战。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