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网讯(通讯员 柯艾 周晚霞)4月8日上午8:00,文学院院长何新文教授在16号楼211教室讲授《中国古代文学史》课程公开课柯。学校督导室丁克清、刘焰、高焕章、刘会及体育学院黄元汛等五位教授参与听课,文学院无课专任教师观摩学习。

图为督导室教授、文学院教师、学生认真学习公开课
上课铃响,一声“上课”,学生集体起立,鞠躬喊道:“老师好!”何院长鞠躬回礼。这是文学院自汉语言文学专业设置以来坚持至今的“上课仪式”。

图为汉语言专业学生的“上课起立”仪式
据观察发现,到场学生除了汉语言专业1班、2班的同学外,还来了几位 “蹭课”的学生,这几位学生自言听闻何院长的课讲得非常精彩,便慕名前来。
本次公开课主讲内容为“士人文化与诸子散文”。何新文从“士阶层”的兴起以及对社会的影响、“士人”这一群体的品格与文化精神、诸子散文的发展与特色三方面讲起,重点讲述了“士人”群体的“从道不从君”“平治天下舍我其谁”“养浩然之气”“创新求导、争鸣好辩”的基本品格特征。
课上,何教授旁征博引,内容由浅入深,由表及里,并佐以大量典籍史料,信息量十分庞大。还让学生一齐朗诵《孟子》选段,学生们通过诵读更深地领会到古代士人心系天下的胸襟与气魄。

图为何新文教授对“从道不从君”这一士人品格的讲解
期间,督导室的四位专家被课堂内容所吸引。第一节课下后,刘焰教授意犹未尽,提议道:“我们再听一节课吧!”丁克清教授直言这节“士人文化”的课堂“很感人”。
课后,刘会平教授表示:评价一堂课的标准,无非是教师对课堂的态度是否认真、教学内容是否科学、教学过程是否完整、课堂上是否融入了课程思政内容等,何教授无疑是做出了极好的示范。何教授教态端正,学术功底深厚、扎实,正是这样的学术态度,让何教授的课逻辑缜密,层次清晰,由浅入深。他在口语表达上引经据典,行云流水一般,将知识点逐层推进,能让学生听得趣味盎然,具有启发式的教学意义。最难得的一点是,在强调文化自信的当下,何教授能将中国文化的精髓展现出来,寓“道”于教,是一种润物无声的教学方式。
文学院专任教师刘慧也表示:古代文学历史悠久,内容丰富,想要上好并不容易,但是何院长的课内容充实,每次听何院长的课都受益良多,见识了真正的“大家风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