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讯员:周芳)为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教育的重要论述以及《高等学校课程思政建设指导纲要》《教育部高等教育司2021年工作要点》等文件精神,全面推进课程思政建设,形成“课程门门有思政,教师人人讲育人”的良好氛围,外国语学院于5月开展了课程思政教学竞赛。经过课堂随堂听课、集中说课、教学文件评比三个环节考核,最终黄清芬和孙宁两位老师分别进入高级职称组和中级职称组校级决赛。

图为孙宁老师《英语听说(四)》课堂现场

图为参赛集中说课
附:
黄清芬《高级英语(二)》“课程思政”教学基本情况简介
黄清芬,副教授,主讲《高级英语(二)》。该课程是英语、商务英语专业高年级的一门专业主干课程,总共64学时,4学分,其中课程思政约为24课时。
本课程坚持以学生为中心,以知识技能培养为基础,以语言交际中的常用话题及社会热点话题为阅读题材和讨论主题,培养学生的语言交际能力、跨文化交际能力以及批判性思维能力,提高学生的人文素养,增强创新意识和社会责任感,引领学生树立正确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以及对优秀中华传统文化的认同和坚持。
课程主要采用“BOPPPS”教学模式,以教材内容为依托,通过导入、学习目标、前测、参与式学习、后测和总结等环节,将思政和思辨融入外语教学,以思辨助思政,以思政促思辨,帮助学生明辨是非、不盲从,从而清晰准确地做出分析和判断,并对生活和社会热点问题做出合理评论。教师主要在每个单元的导入部分开展课程思政,通过个人经历分享、图片、视频、新闻阅读等形式,导入课程思政元素,以小组为单位进行讨论和辩论,培养学生的思辨能力;在参与式学习过程中,结合单元主题,通过问题导向,融入思政的观点,引导学生辩证地分析作者的观点;课后则通过写作任务,继续巩固课程思政效果。
通过一段时间的实施与训练,学生能够积极参与课堂话题讨论和辩论、认真发表个人观点,敢于质疑作者观点,并主动查阅资料,论证自己的观点,学生的思辨能力较好,能正确看待不同社会现象,热爱中华文化,有思想、有责任感和强烈的民族自豪感和文化认同感。
孙宁《英语听说(四)》“课程思政”教学基本情况简介
孙宁,讲师,主讲《英语听说(四)》。该课程是英语专业的一门专业基础课程,总共32学时,2学分,其中课程思政约为16学时。
《英语听说(四)》共有8个单元,涉及环保、科技、新闻、职场、商务、健康以及社会问题等不同主题。在开展思政教学过程中,教师注重挖掘听力素材与思政元素之间的融合点,以无形的方式对学生开展价值观教育、爱国主义教育,引导学生不断奋进,积极向上。第1单元—我们的地球这一主题背景下,学生在口语训练过程中让学生体会金山银山不如绿水青山的内涵;在工作这一主题背景下,教师展示全国劳动模范和先进工作者事迹,请学生开展口语活动,培养学生爱岗敬业的工作精神和奉献精神。在财富这个话题的相关材料中,教师将思政的落脚点放在国家的脱贫致富奔小康,让学生以主任翁心态为国家发展献计献策。
语言是思想的载体,是文化的体现,我们在外语教学中要利用好这个载体积极传递自己国家的优良传统和国人的优秀品质,让学生在学习外语的同时增强对自己国家的自信和自豪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