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北日报讯 记者周芳 甘勇
适应新常态,把握新常态,引领新常态,是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我国经济发展的大逻辑。
三年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以巨大的政治勇气、高超的驾驭能力,引领中国经济开始了一场深刻的变革:不再简单追求经济增长的高速度,发展方式正从规模速度型转向质量效率型,经济结构正从增量扩能为主转向调整存量、做优增量并举,发展动力正从主要依靠资源和低成本劳动力等要素投入转向创新驱动。
坚持发展是硬道理的战略思想,湖北发挥主观能动性,咬定发展不放松。用“弯道超越”、“科学发展、跨越式发展”的追求,用稳神竞进、逆势而进、实虚并进、扎实推进、激情奋进的“五进”作为,坚持“竞进提质、升级增效,以质为帅、量质兼取”的工作方针,书写波澜壮阔的时代答卷。
“现在,我们比历史上任何时期都更接近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目标,比历史上任何时期都更有信心、有能力实现这个目标。”参观《复兴之路》展览,习近平总书记深情阐述中国梦。
“在中部地区率先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力争在全国发展方阵中总量进位、质量升级,为实现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奠定坚实基础。”省委十届七次全会捧出“十三五”蓝图,描绘湖北奋斗“两个一百年”目标的路线图。
从四个全面战略布局,到五大发展理念,到适应新常态、把握新常态、引领新常态……习近平总书记的一系列治国理政新理念、新思想、新战略,引领中国发展新航程。深学笃用,贯彻中央新理念,湖北开启中国梦的湖北篇。
挺进全国第八,重登巅峰之位。“十二五”的湖北,经济总量五年进三位,在荆楚的壮丽山河间,展开现代化的恢弘画卷。
高速增长的中国经济,出现放缓趋势,增幅由两位数下降到个位数,而后进入7时代。
中国经济到底怎么了?增速下来了,是不是意味着滑坡和退步?潜藏的风险会不会爆发,能应对得了吗?悲观者满心担忧。
面对错综复杂,以习近平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胸怀全局,牢牢把握发展的主动权——
“我国发展仍处于重要战略机遇期,我们要增强信心,从当前我国经济发展的阶段性特征出发,适应新常态,保持战略上的平常心态。”2014年5月,习近平总书记在河南考察时,第一次在公开场合提出“新常态”的概念。
“要把适应新常态、把握新常态、引领新常态作为贯穿发展全局和全过程的大逻辑。”今年1月18日,习近平总书记在省部级主要领导干部学习贯彻党的十八届五中全会精神专题研讨班开班仪式上,用深邃的历史眼光,阐述新常态。
党中央的重大战略判断和决策部署,是湖北的行动指南。
2014年底的全省经济工作会上,省委书记李鸿忠要求全省上下,深刻认识党中央提出的新常态,因势而进,打响经济社会发展的决胜之战。
“新常态是经济向形态更高级、分工更复杂、结构更合理的阶段演进的过程,是对经济转型、产业升级、创新驱动、节能环保更高的要求。”
“我们曾是经济快速发展的英雄,能不能在新常态下继续争当英雄,保证经济行稳致远,这是对我们各级党组织和广大党员干部领导经济工作能力和水平的一次重大考验。”
三次产业结构比例由2010年的13.5:48.6:37.9,演进为2015年的11.2:45.7:43.1,服务业比重比2010年提高5.2个百分点。
轻重工业增加值之比由2010年的1:2.32调整为2015年的1:1.56,技术先进、附加值高的现代工业体系基本形成。
全省高新技术企业市场主体,从2010年的893家,发展到2015年的3300家,位居中部第一;高新技术企业增加值突破5000亿元,占全省生产总值比重提高6.15个百分点。
全省单位GDP能耗五年累计下降22%,单位生产总值二氧化碳排放量累计下降20%;十堰、宜昌、黄石、荆州先后被列入“国家生态文明先行示范区”。
经济进入增速换挡期,粗放发展难以为继;结构调整进入阵痛期,利益相关方加速博弈;前期刺激政策进入消化期,矛盾叠加凸显……
“新常态不是不干事,不是不要发展,不是不要国内生产总值增长,而是要更好发挥主观能动性、更有创造精神地推动发展。”习近平总书记在省部级主要领导干部学习贯彻党的十八届五中全会精神专题研讨班开班仪式上的讲话,发人深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