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批5名“长河学者”已评聘 第二批将于今秋面向国内外遴选
湖北日报讯 近日,在武汉生物工程学院科技创新大会上,该校正式推出“长河学者计划”。这是该校继在全国高校率先设立“工匠教授”岗位之后,积极打造“人才特区”的又一新的战略举措。“长河学者计划”分为“长河学者”特聘教授、客座教授、青年学者三类,旨在通过面向国内外公开招聘方式,引进、选拔一批科学素养高、发展潜力大、研究能力强的优秀科技创新人才,并通过建立科技创新“人才特区”,鼓励他们安心科研,潜心科研。该校将根据“长河学者”学术水平及科技创新需求,为其配备专用工作室,提供科研创新实验室(基地)和专家公寓,且实行年薪制,努力为“长河学者”打造良好的创新平台、工作环境和生活条件。
据了解,武汉生物工程学院历来高度重视人才队伍建设,通过大力实施“高层次人才引进工程”“百名博士引进工程”等,引进并聚集了一大批专家教授和青年博士,初步形成了由知名学者领衔,以博士为骨干,以青年学术人才为主体的科技创新人才队伍。与此同时,该校每年遴选15至20名中青年骨干教师赴国外知名高校学习进修、考察交流,以进一步拓展和提升他们的国际视野和学术能力,还整合资源,加大投入,先后建成了应用生物技术研究中心、湖北省病毒载体(基因治疗)工程技术研究中心、生物学省级重点实验教学示范中心、长河筑梦众创空间、武汉武生院科技园孵化器、长河产学研用基地等,为青年学术人才搭建事业发展和科技创新平台。此外,该校还累计投入约2亿元,建成了30多栋的长河港湾教师住宅小区,配套有一流的附小、幼儿园以及长城公社红烛村教工活动中心等,使教师能真正安居乐业。如该校生命科学与技术学院郭书奎博士,曾先后获得在加拿大国家植物生物技术研究所和美国犹他大学(TheUniversityofUtah)从事博士后研究的机会,但他毅然放弃国外优厚待遇和研究机会,回国加盟武汉生物工程学院,并取得了多项学术研究成果。
近年来,该校教师先后承担了一批国家级以及省、市级科研项目和国际合作项目。其中,青年博士教师主持的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达15项,居全国民办院校首位,一批科研新秀正冉冉升起。如该校生命科学与技术学院方中明博士,刚过而立之年,就获批了国家重大基础研究计划项目的子课题,成为该项目团队中最年轻的子课题独立主持人;园林系袁飞荣博士积极服务地方,指导新洲有关农业企业建立了观光葡萄采摘园避雨栽培技术体系和周年优质丰产栽培技术体系,产生了良好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据悉,该校首批“长河学者”评聘工作已经结束,李毅、吕慧英两位教授被评聘为“长河学者”特聘教授,柯贤炳、徐飞、郭晓红三位年轻博士被评聘为“长河青年学者”。第二批面向国内外遴选“长河学者”工作也即将在今年秋季展开。“长河学者计划”的实施不仅对该校进一步加强人才队伍建设,提升人才队伍实力、科技创新能力和核心竞争力具有重要战略意义,而且对我省深化民办高等教育改革,促进民办高等教育事业健康、快速发展产生积极影响。
李毅,该校生命科学与技术学院院长,教授,博士生导师,湖北省“楚天学者计划”主讲教授,入选武汉市第三批“黄鹤英才计划”。先后在美国佛罗里达大学从事博士后研究,担任加拿大魁北克国家科研中心 Ar-mand-Frappier研究所研究员,法国Bio-EspaceInc公司资深研究员和研究开发部主任,兼任国际病毒学分类委员会委员、PLOSONE和PeerJ杂志编辑等。发表SCI论文20余篇,并获得2项美国专利和1项欧洲专利。2006年,李毅被国际病毒学分类委员会细小病毒分委员会吸收为正式委员,是我国目前在该分委员会的首位成员。2014年4月,李毅通过国际合作,首次克隆了人博卡病毒1型的全基因组,研究论文在国际病毒学顶尖学术杂志《病毒学杂志》(《JournalofVirology》)刊登。该项成果为细小病毒复制机理的研究奠定了重要基础,也为日后研制针对该病毒的药物提供了理论依据。
吕慧英,该校青春护航学院执行院长兼首席心理专家,加拿大籍华人,医学心理学教授,被师生们亲切地称为“心灵美容师”。2008年,她获得了由湖北省人民政府授予的“编钟奖”,省主要领导亲自为她颁奖。吕慧英的心理健康教育课,是最受该校大学生欢迎的课程之一。2015年初,她主讲的心理健康教育系列课程被评为“湖北省精品视频公开课”和湖北省高校“精品资源共享课”,网络观看率近13万人次,评论3万余条。吕慧英还面向校内外开展心理咨询和治疗、灾区留守儿童心理援助等,并成功实施了国内首例大学生接受临终关怀案例。她的手机全天24小时开机,咨询QQ每周7天在线,通过大量细致的工作,多起心理危机得以成功干预,该校未发生一起因心理问题导致的恶性事件。2015年7月,吕慧英在由联合国人口基金资助的《Dance4life》项目中担任中国试点大学项目负责人,同时在中国计生协《青春健康教育》项目中任高校项目负责人。她在大学生生殖健康和青春健康教育方面作出的突出贡献,受到了联合国人口基金会高度评价。
图为:吕慧英(中)向联合国人口基金会驻华代表何安瑞先生(左)介绍有关项目实施情况。
柯贤炳,该校药学院院长,博士,教授,硕士生导师。2009年于武汉大学毕业后到该校任教。在不到3年的时间里,他就实现了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湖北省自然科学基金项目、武汉市青年科技晨光计划项目的“大满贯”,并先后获批武汉市创新人才开发资金项目、武汉市高新技术产业科技创新团队计划项目。作为一名“80后”院(系)掌门人,柯贤炳实现了教学、科研、育人、管理的完美结合。课堂上,除了讲授专业知识外,他十分注重传授大量非常实用的学习方法及做人做事的道理,深受学生欢迎,他们认为“柯老师把深奥枯燥的理论讲得清新活泼”。课后,柯贤炳还为学生提供学习、考研、就业和生活等各个方面的指导和帮助,被学生们亲切地称为“炳哥”。在他的直接指导下,一大批学生分别被武大、西安交大等高校录取为硕士研究生或进入国内外知名药企工作。
徐飞,该校生物学省级重点实验教学示范中心副主任,博士,副教授,硕士生导师。2012年于四川大学毕业后到该校任教。先后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1项,参与完成7项国家级课题,已发表学术论文40余篇,其中SCI论文近30篇。2016年6月,徐飞与他人合作研究的论文发表在国际顶尖期刊《ProceedingsoftheNationalAcademyofSciences》(PNAS)上,该期刊是世界公认的四大名刊(Cell、Nature、Science、PNAS)之一。1985年出生的徐飞善于将新知识、新技术、新方法融入到课堂教学,不断激发学生学习热情与动力。他独创的“学生主导——科学引导——线上线下辅导”的教学方法,深受学生好评。徐飞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实践能力,吸收学生进入他的课题组。他指导的学生曹中权及其团队获得的1项专利技术,解决了常温保鲜草莓难题,并付诸创业实践,获得该校“长河—阳春杯”创业大赛总决赛的二等奖。
郭晓红,该校生命科学与技术学院专任教师,博士,副教授,硕士生导师。2012年于北京大学毕业后到该校任教。先后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1项,参与国家“863”“973”及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7项,省市级项目4项,在《遗传》《基础医学与临床》《CancerScience》等国内外知名刊物上发表学术论文20多篇,获省级科技成果一等奖1项。“做春蚕、当红烛,为民办教育事业奉献自己的一切”是郭晓红的梦想。她在教学中苦心钻研,下真功夫,充分利用“互联网+”课程教学模式,以学生为中心开展启发式、探究式、讨论式、参与式教学,紧密联系科研或生产实践,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和科研素养,近年来在学生评教中一直名列前茅。在她的指导下,许伟凡等一批学生考取浙江大学、西北农林科技大学等重点高校研究生。
详细链接:http://ctdsb.cnhubei.com/html/hbrb/20160720/hbrb293944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