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国语学院涉外旅游专业教研室思政教学研修
(通讯员:高亮 赖晓笛)3月28日上午,外国语学院旅游专业教研室全体教师参与了由上海外国语大学主办的思政和外语教学融合的网络研修课程。本次研修班共分为两个课堂,分别为赵鸣岐教授主讲的《关于推进思政课的教学理念和方法》以及王岚教授主讲的《课程思政与外语教学的有机融合》。
两位教授深入浅出,引经据典。一方面,广义地解读思政教育,特别是专业思政在中国特色高等教育的制度层面,有着怎样不可或缺的重要性;另一方面,从狭义的角度举例解析,说明了无论是大学英语课程还是专业英语课程都具备哪些思政+课堂实操性。主讲人从英国诗人拉迪亚德·吉卜林的名篇《如果》到外交官傅莹对于中美外交冲突的解读演讲、由《中外时文选读》至《文体学》课程的素材选用及教材编写等,这些第一线的教学成果和经验总结给参与研修的教师们带来了莫大的启发。

图为赵鸣岐教授进行在线授课

图为王岚教授进行在线授课
教研室全体教师在研修班课程后,进行了热烈的讨论。教研室主任郭漫老师结合自己的高级英语课程,谈到了教学中会提及近期外媒关于我国疫情的不实报道,引导学生用正确的世界观来认识我国目前的国际环境;赖晓笛老师表示,在教学中要尤其关注中西文化的差异和冲突,充分结合教学语料传递中国底蕴,让学生正视对经典传统的认同感;任妍老师谈到,作为教师我们也需要提高自身对制度和国家方针政策的理解能力,与时俱进,始终发挥好教师的垂范作用;倪丹萍老师关注了赵教授提到的思政+课堂教学设计模板,对于教学目标中的价值引领问题产生了浓厚的兴趣;陶媛老师的阅读课上有大量的外文材料,她认为根据教材,与其一味提高对语言能力的要求,不如更多地关注语言能力和思维能力的平衡点,有能力充分且正确地传递“中国声音”才是外语人才当之无愧的责任。
面对本次全球“疫情风波”,我国在本次抗疫过程中展现出的大国风范和忍辱负重,我们作为一名教师,特别是外语教师肩负着更加不可推卸的责任,当始终以德育为先,培养新一代大学生的文化自信、国际视野和中国意识,让这种人文情怀以“盐溶于汤”的方式成为坚不可摧的软实力。

图为涉外旅游专业教研室教师集体在线学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