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科要闻

首页 >> 生科要闻 >> 正文

考研经验与事迹分享-我眼中的张弛

日期:2024-04-25 人气:

尊敬的各位领导、老师、同学们:大家晚上好!


我是党委宣传部•融媒体中心的叶涛。很荣幸今天站在这里,和大家分享我眼中的科研学霸张驰的考研故事。


从2019年入职党委宣传部以来,6年间,经由我发掘、采写、推介的学生不乏其人,大家口中称道的“虫痴”赵宇晨、“美女学霸”范琴、“00后”抗疫志愿者陶梦婷、请缨上防汛“战场”姜文、“大爱捐髓”女孩蔡丹华等等,其中也不乏考研达人,如王勇清、陈飞扬、陈奥莹、付彩凤等人,但今天我却想给大家介绍一个新朋友,那就是生命科学与技术学院医学检验技术专业大四学生张驰。大家可能想问了,那她的故事凭什么值得和大家分享呢?仅仅只是因为她以初试第五、复试第一、总排名第三的好成绩上岸厦门大学吗?


答案是不全是。我想她的故事值得分享,至少来源于这四点:


一是她的自律。张驰出生于黑龙江省佳木斯市一个小县城,从小被家人极尽宠爱。19岁的她和在座的各位同学一样,贪玩、叛逆、性子野。大学四年里,她却始终“不刷抖音”“不玩游戏”“不沉迷手机”“不谈恋爱”……尽管被同学们戏称“不像生活在Z世代的大学生”。但是她始终保持初心,张驰说,“要想有所作为,就必须拼尽全力做好自己的事。不要随波逐流,做自己时间的主人。”


二是她的勤奋。上课时,她总是第一个到达教室,坐在教室的前两排,积极回应老师的提问,不放过每一个举手回答问题的机会。她的目标是“要让每一个专业课老师都认识我”。


在和老师的不断互动中,她弄懂了一个个晦涩难懂的知识点。课下,她和室友相约学习,集体研讨,考试季,经常集体背书到深夜。在她的不懈努力下,专业课成绩始终保持在班级前五名,专业课平均分都在90分以上。


大二上学期,张驰以优异的成绩申请加入了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主持人刘磊磊副教授的科研团队,并被批准。自此,张驰开始“教室、寝室、科研楼”三点一线的生活,很难想象,这个平时热衷于街舞、吉他、长跑的女孩能够沉下心来,500多天如一日的坚持“打卡”科研楼。说起这个,张驰颇有些不好意思,“一方面是上进的欲望催促着我,另一方面得益于我的指导老师刘磊磊。”


大学期间,张驰凭借优异的表现,获得了校五好学生、第八届全国大学生生命科学竞赛国家级二等奖、2023年湖北省大学生生物实验技能竞赛团体一等奖、2022年湖北省大学生生物实验技能竞赛团体二等奖等多项荣誉。


三是她的坚持。和大多数考研学子一样,从大三下学期开始,张驰就开始在图书馆驻扎,因为在科研楼的磨炼,张驰格外耐得住寂寞。没课的时间里,她在图书馆专心备考。


“来不及了”,这是张驰大学期间说得最多的一句话,在她身上总有一直紧迫感。从早上7点到晚上10点,除了吃饭,张驰一天的学习时间长达13小时。有时还熬夜学习,最晚的一次学习到凌晨2点。摞起来7cm厚的《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生理学》等专业参考书她背了无数遍。从最开始“扣完”两本书的知识点需要一个多月,到一天能背诵完所有的知识点,张驰花了5个月。临考前,张驰能够清晰的记得每一个知识点在书本上的位置。


在考专业课的前一天晚上,张驰从下午6点多一直背书到凌晨3点半。甚至在进入考场前的一刻,她仍在背诵知识点。张驰说,“考研过程中存在着许多的不确定性,但是坚持下去就一定会胜利,一定要跑到终点再哭。”


四是她的大志。功夫不负有心人,最终张驰以366分的成绩成功通过初试,又以复试第一、总排名第三的好成绩被厦门大学医学院病理学与病理生理学专业录取。最近,她曾经参与的研究论文在国际一流杂志(中科院一区,影响因子8.2)在线发表。


在谈到未来计划时,张驰充满期待和信心,她说,“希望能够在读研期间进一步开拓自己的眼界和思维,继续提升专业知识和技能,使自己的综合素质更加全面,向偶像颜宁院士学习,做勇攀科学高峰的女杰。”


一粒种子破土而出,扎根于大地,经风雨的洗礼,汲自然的养料,受阳光的照耀,最终将长成参天大树,天地广阔,青春大有作为,大家都有光明的未来,希望同学们都能找准自己的赛道,深耕自己,持续发力,把每一件事做到淋漓尽致。愿每一个努力的你们,都能找到属于自己的成功之路。

版权所有 © 2016-2023 武汉生物工程学院生命科学与技术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