晨光新闻网

聚焦课堂:一门“接地气”的课,让土壤“开口说话”,帮学生捧回专利

发布日期:2025-11-27    浏览次数:

分享

本网讯(记者 刘娜)如何打破课本知识与实践应用之间的“墙”?我校化学与环境工程学院的《环境土壤学》课程给出了一个生动答案。该院副教授余璐璐以新工科理念为引领,将课堂搬到田埂,把项目带进实验室,成功引导学生将理论知识转化为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更收获了一项项沉甸甸的国家专利。


余璐璐正在给学生上课


执教《环境土壤学》八年来,余璐璐深知学生的痛点:“学生能熟背土壤养分的计算公式,却不会检测一块农田的实际肥力;能阐述土壤修复技术的原理,却难以应对真实的污染问题。”为此,她以新工科教育理念为指导,构建了“以科研项目为载体、以自主研学为路径、以创新能力培养为目标”的科教融合培养模式。


“土壤中的氮磷钾元素含量究竟如何影响作物生长?”带着这个疑问,学生肖文炬跟着余璐璐深入农田,采集不同地块的土壤样本,通过对比蔬菜长势分析不同肥力的土壤对作物的影响。“原来课本里的氮磷钾,真能在一畦菜地里‘现形’!”肖文炬回忆,在学习“土壤养分评估”时,余璐璐照本宣科,而是带他们在智汇农场里按“S”形布点采样,亲手去除石块与根系,从土粒色泽与松散度中感知“团粒结构”等专业名词的真实含义。


余璐璐(中)和学生在实验室观察植物生长


余璐璐(左三)带学生在学校智汇农场上实践课


“当检测报告显示‘氮含量偏低’,与田间发黄的菜苗完全对应时,模糊的知识点一下子变得清晰而具体,那种感觉特别奇妙。”实践的震撼让肖文炬对土壤检测产生了浓厚兴趣。余璐璐适时引导:“既然掌握了方法,能不能研发一款更适合农户使用的快速检测产品?”


肖文炬和同学随机组建研发小组,带着实验数据重返智汇农场,完成了上百份样本的对比测试。经过实验室中反复调试与试剂配比优化,一款高效的土壤快测试剂盒最终问世——仅需2至12小时即可完成土壤氮、磷、钾等关键指标检测,效率较传统方法提升60%。这项从田埂“生长”出的成果,不仅荣获第十六届全国大学生节能减排社会实践与科技竞赛三等奖,更成功拿下国家发明专利。


余璐璐指导学生撰写科研论文


校内实验打基础,校外实践练真功。余璐璐通过校企合作共建的“谱尼班”,将课堂延伸至“第三次全国土壤普查”一线,让学生在国家级重大任务中锤炼本领。2022级环境工程技术专业学生刘娟便是参与者之一,她以普查数据为基础,完成了论文《湖南省典型农田土壤PH和全氮含量监测与分析》。


“以前只会死死记‘东南酸西北碱’,直到我踏进湖南稻田,亲手测数据,和农民聊耕作,感受当地气候,这些理论才真正刻进脑海里。”刘娟感慨,这段经历让她更深刻理解了土壤质量对农业生产的重大意义。


从田间采样到实验室分析,从校内实践基地到校外大型项目,余璐璐的《环境土壤学》课程构了一个多维实践体系,让知识落地生根。“田埂是最好的课堂,实践是最好的教材。”她说,“让学生在解决问题中理解知识,在创新中锤炼素养,这才是课程改革的初心。”


余璐璐陪同学生参加学科竞赛


7项发明专利、20余项学科竞赛与创新创业竞赛奖项......这门“接地气”的课程已结出累累硕果。“教学的本质,是让学生带着知识走出课堂,用创新回应社会需求。”余璐璐表示,未来她将继续深化“产学研用”联动机制,推动更多从实践土壤中“生长”出的创新成果落地转化。

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