晨光新闻网

湖北日报:武汉生物工程学院绘就劳动教育新图景

发布日期:2025-09-04    浏览次数:

分享


鸟瞰校园(局部)。

同学们体验泛舟采莲蓬。

智汇农场稻香园。

晒秋田园广场。

夏菊展·花漾年华纪念站。



炎炎夏日,武汉生物工程学院校园里,活跃着筑美夏令营同学们的青春身影。


他们头戴安全帽,在骄阳下为1900余株香樟、法桐精心修剪枝叶;他们手持锄头,在田垄间深耕翻土、播撒花种;他们循着农时的节律,采收饱满的玉米,喂养圈舍里的牲畜。他们任汗珠滚落肩头,在一耕一收中触摸劳动最本真的温度,在一草一木间品味耕耘带来的踏实喜悦。


作为湖北省唯一一所以“生命健康”为特色的普通本科高校,武汉生物工程学院致力于培养“自立自强、创新创业”的高素质应用型人才,将劳动教育贯穿人才培养全过程。学校通过创新劳动教育管理机制,探索劳动实践路径,改革劳动评价方式,大力促进劳动教育与德育、智育、体育、美育等深度融合,着力构建符合新时代要求的劳动育人模式,让学生在全面系统学习文化知识的基础上,有目的、有计划地参加日常生活劳动、生产劳动和服务性劳动,培养学生正确的劳动价值观,塑造学生坚韧的劳动品质。


“五位一体”实践矩阵

搭建全维度劳动育人平台


三月桃花盛开,漫步武汉生物工程学院智汇农场仙桃园中,粉黛轻染枝头,游人无不“桃醉”于这场春日盛宴。五月底,仙桃硕果累累,饱满的果实把枝条压得弯弯垂下,这是整个春天的积蓄与夏天的馈赠。


“平时我就在这片果园里进行课程实践,这里的每一个地方都留下了我劳动的足迹。”2022级园林园艺学院园艺技术专业学生李杰看到满枝的桃果,充满了自豪与喜悦之情。“作为一个园林人,看着这林茂果丰的场景,我成就感满满。”


在占地面积100余亩的智汇农场,设有花卉种苗栽培技术研究所、有机蔬菜研究所、果树研究所和园林苗木研究所等四个应用技术研究所,规划设有菜花园、月季园、菊花园、稻香园、荷田园,以及渔舟园等多个园区。武生院学子深入田间,致敬耕耘,礼赞丰收,坚持践行劳动育人理念,一年四季都有美景和收获。


除了占地总面积近600亩的长河基地(长河现代农业示范园)、智汇农场、蔡漖基地(长江生态农业科技园)等生产劳动平台,学校还建设了植物园、农耕家园、农果园、百草园等技能劳动平台,生活艺术楼、晒秋田园广场、鄂东乡村文化博物馆等生活劳动平台,雷锋岗亭、酒文化博物馆、校园景观水体等公益劳动平台,以及国家级长河筑梦众创空间,省级问天筑梦星创天地及校内130余个“星光创业点”等“双创”实践平台。


生活即教育,处处皆课程。学校制定《劳动教育实践基地建设方案》,投入专项经费3000万元,整合30余个校内部门、校办企业和校外企事业单位资源,构建多级平台,初步形成“文化传承+专业实践+农事体验+服务劳动+创新创业”的“五位一体”实践矩阵。这些实践平台为学生提供了丰富多彩的劳动教育体验,有效提升了学生的劳动技能和劳动素养。


“学生们在实践基地参与植物栽培与养护工作,不仅把他们在课堂中学到的知识与实践紧密结合了起来,进一步提升了他们的专业技能,也培养了吃苦耐劳的品质。”该校园林园艺学院常务副院长唐艳平表示,这一系列举措共同构建了一个结构合理、功能完备、覆盖面广的大学生劳动实践平台体系,同学们“沉浸式”参与劳动教育思政课,感受一耕一播,丰富课余生活,在实践中体会劳动的乐趣和共享的意义。


四季有“劳育”

打造特色劳动实践品牌


仲夏穰穰,前程朗朗。今年的毕业季,武汉生物工程学院举办“耕读青春·收获未来”采摘活动。近百名师生代表来到大健康学产研基地、蔡漖基地等学校劳动教育实践基地,用充满泥土芬芳的“毕业仪式”,致敬四载春秋的成长足迹。


“这些果实是母校留给我们的‘毕业礼物’,提醒我们无论走多远,都要保持耕耘的初心。”来自园林园艺学院园林专业的大四学生徐涛说,自己和同学们亲自参与了这片菜畦的规划、育苗、搭架、施肥等全流程管护,如今将黄瓜、金丝绞瓜、四季豆等蔬菜小心收入袋中,真正实现“从枝头到舌尖”的循环。


“别看这小小农场,它串联起校园生态的多个维度。”唐艳平说,学校秉承共建共享理念,为师生提供沉浸式实践课堂,同学们坚持专业实践与劳动实践相结合,让课堂到宿舍的两点一线延伸出劳动轨迹。


学校充分利用校内劳动教育实践平台,开展电器维修、园林绿化、中草药种植、果酒酿造、“四季菊展”等专业技能劳动,开展以果蔬采摘、插秧割稻、家畜饲养、泡菜腌制、捕鱼等农事体验为特色的生产劳动,构建起专业技能劳动、农事体验劳动、魅力校园劳动、生活劳动、勤工助学劳动“五位并举”的大学生劳动教育实践品牌。从播种者到收获者,让同学们明白“耕读青春,收获未来”的真正内涵。


在推进劳动教育的过程中,武汉生物工程学院始终坚持把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放在首要地位。每一次劳动过程实现三个目标:理论认知,技能实训,价值塑造;抓住价值引领根基,抓好机制建设,促进人才融合发展。


学校大力弘扬“双自双创”文化精神,开办“植物栽培与养护”“中草药种植、炮制”“基因检测”等特色实验班等;实施“双百工程”,开展校企互聘,并设立“工匠教授”“产业教授”岗位,选聘100名企业工匠担任产业教授,培育100名“双师型”劳动教育导师,组建200人专兼结合教学团队;聘任创业校友、校外专家、校内管理人员为大学生创新创业导师。这些优秀的师资力量,为实施劳动教育提供了有力支撑。


创新育人模式

激活劳动教育新动能


为夯实劳动教育基础,武生院在全国高校中率先设立“勤劳奖学金”,将劳动教育纳入人才培养方案、学分认定体系和“五好学生”评定指标范畴,并将社会实践、志愿服务、就业创业、实习实训等活动纳入劳动教育的认定范围。这些举措进一步明确了劳动教育的职责分工、实施流程、课程安排、条件保障、成绩认定与结果应用等,并将劳动教育与德育、智育、体育、美育及“双创”教育有机融合,从“单一技能培养”向“价值塑造、能力提升、精神传承”三位一体转型,培养具有新时代劳动特质的高素质人才。


为激发劳动育人活力,学校通过加强校内、校地、校企的多方协同,优化协同育人机制。为此,学校设立劳动教育实践专项经费,选聘劳动实践指导教师,开展“劳模大讲堂”“劳模进校园”等系列活动,设立劳动育人研究项目等,进一步落实劳动教育的条件保障机制。在教师职称评聘、绩效考核、评优评先中探索增设劳动育人评价指标,定期评选劳动教育先进单位及个人,以创新考核评价机制,进一步汇聚大学生劳动教育主体合力。


全国乡村振兴青年先锋——武生院生命科学与技术学院生物工程专业2011届校友鄢圣敏,深深受益于母校扎实的劳动教育。如今,他担任四川自贡市农业科学研究院粮作研究所所长、高级农艺师,从事水稻遗传育种及栽培技术研究工作。他主研创制“三系”杂交水稻新恢复系1个,获植物新品种权1项,育成杂交水稻新品种4个,为推动种业创新和农技推广、保障粮食安全作出突出贡献。


“2020年全国劳动模范”洪斌、苏风驰,“全国乡村振兴青年先锋”王旭,“全国农村青年致富带头人”许泽坦,“全国巾帼脱贫示范基地”负责人李婉婷,上海“杨浦工匠”“上海市五一劳动奖章”获得者朱会营,“湖北省乡村振兴青年先锋”陈恒等,在武汉生物工程学院劳动教育的影响下,一批批优秀学子从劳动中汲取终身的精神养分,在漫长岁月里,始终能以劳动者的姿态,扎根生活,向阳生长。


立足新时代,武汉生物工程学院将继续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落实党的教育方针及全国教育大会精神,牢记“为党育人、为国育才”初心使命,持续深化教育教学改革,着力推进劳动教育与德育、智育、体育、美育等深度融合走深走实。校党委常委、副校长邱建洲表示,学校将紧紧围绕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努力为国家培养输送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双自双创”高素质应用型人才,进一步彰显一所民办本科高校的社会价值和使命担当。


自耕自种自烹

武生院“四季宴”让劳动教育“四季生长”


在刚刚过去的毕业季,武汉生物工程学院举行的仲夏毕业宴为毕业生们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活动现场,师生共同创作的“荷香饺”成为焦点——新鲜采摘的嫩荷叶经焯水处理后,裹上学校“长河现代农业双创示范园”自产猪肉调制的馅料,巧手捏成清雅的荷叶形状。当热气腾腾的荷香饺端上餐桌时,师生们夹起饺子、斟满自酿桑葚酒,在美食的香气中回忆四年点滴时光。


作为学校“四季共享宴”品牌活动的重要一环,这场毕业宴以“师生情长、感恩启航”为主题,在专项经费支持、专业场地保障与后勤指导下,通过自主烹饪、趣味联欢等形式,将美食文化与劳动实践、感恩教育深度融合,让爱校荣校的种子在毕业生心中生根发芽。


“每一场盛宴都是学校藏在美食里的心意。”机械与电子工程学院毕业生曾磊感慨道,“这些舌尖上的记忆,比任何毕业礼物都珍贵。”


除了“毕业宴”外,武生院4月有迎接春天的“阳春宴”,9月有欢迎新生的“迎新宴”,隆冬时节还有热辣开席的火锅宴,“四季共享宴”已成为学校一张靓丽文化名片。


“每桌配备鱼片5斤、猪肉2斤,时令蔬菜等食材若干……”在今年4月举行的“阳春宴”上,灶台前不仅活跃着青春学子,更有学校主要负责人、各学院书记、院长们掌勺颠锅,师生共享的烟火气中升腾着别样温情。


医药学院常务副院长黄帅挥动着锅铲,给同学们献上一道独特的药膳——西芹枸杞炒百合;党总支书记史丹展示精湛刀工,不多时一整条鱼就变成了一盘厚薄均匀的鱼片;体育学院院长李爱国一边熟练地将土豆丝炝入油锅,一边向同学们讲授做菜技巧:“同学们看好了,炒菜和运动一样要注意火候和节奏。”


恰逢高旭皓同学20岁生日,学院还特意为他准备了生日蛋糕,欢快的生日歌和着袅袅烟火随着微微春风飘向远方,定格成校园里一幅幸福画卷。


“来自哈尔滨的我,第一次在遥远的他乡过生日,此刻的惊喜让我感受到了家的温暖,它是我大学生活中最美的注解!”高旭皓感动地说。


“今年‘阳春宴’是在原有基础上的‘升级版’,旨在培养学生动手能力和生活技能,促进班级团队建设,增进师生互动交流。”校长助理、学工部长余仕良介绍,升级版“阳春宴”通过沉浸式劳动教育强化学生生活技能,以美食为纽带深化师生情谊,更将“光盘行动”转化为生动的思政课堂,实现文化传承与立德树人的有机统一。


2万多株向日葵向阳盛开

武生院最美毕业墙由学生亲手打造


在刚刚过去的毕业季,武汉生物工程学院的毕业季夏菊展为毕业生们留下了深刻的印象。30多个品种、6万余盆花卉和2万株向日葵,由园林园艺学院师生们亲自选种、栽培和养护管理。竞相绽放、芬芳馥郁的向日葵和夏菊,成为毕业生们告别校园的最美背景墙。


明艳的黄菊向阳而生、纯洁的白菊亭亭玉立、高贵的紫菊典雅绽放……除了主展区种植的2万余株向日葵外,移步校园园林小径,还有6万余盆花卉将整个校园装点成绚烂花海,吸引着往来师生驻足欣赏,打卡拍照。


夏菊展是“四季菊展”的盛夏篇章。自2018年起,武汉生物工程学院以“诗画校园,生态花园”魅力校园建设为目标,着力打造“四季菊展”品牌,实现了“每年有百万朵以上的菊花,一年四季天天有菊花可赏”的目标,师生们共同种菊、研菊、赏菊、品菊,已成为一种校园新风尚。


今年3月郁金香暨春菊展开幕,3万余株郁金香与万余盆菊科花卉浪漫绽放,吸引了众多师生和慕名而来的武汉市民游客打卡、乐享春光。这万紫千红的满园春光同样由同学们的汗水浇灌。


“从冬日一粒种球的种植到今日的花开满园,我收获的不仅是眼前的美景,更是对生命的感悟、对自然的敬畏和对生活的热爱。”曾参与郁金香、春菊等种植养护的“甲辰之冬——园林实践冬训营工匠班”学员、2024级园林专业学生李广胜感触颇深,“这段实践经历让我明白,真正的美好不仅在于结果,更在于过程中的每一份坚持与期待。”


如今,“四季菊展”已发展成为集专业实践、美育熏陶、劳动教育和菊文化传承于一体的艺术活动,成为学校最具特色的校园文化名片之一。


“这些由同学们亲手培育的菊花,既是学校劳动教育的实践成果,也是母校为毕业生们准备的一份特殊毕业礼物。”校理事会秘书长、校务委员会副主任蔡红生表示,学校始终以美育浸润心灵,以劳动锻造品格,从栽种一粒种球到培育满园芬芳,师生们以双手赋予校园诗意,以匠心传承文化根脉,“这不仅是花卉的盛放,更彰显着武生院‘以劳铸魂’‘以劳健体’‘以劳育美’的独特魅力,生动诠释着‘自立自强 创新创业’的高素质应用型人才培养理念和劳动教育的深刻内涵。”


撰文:程晓璐 余仕良 洪斌


详细链接

上一篇
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