晨光新闻网

【弘扬教育家精神】余晖耀杏坛 风骨践理想

发布日期:2025-11-11    浏览次数:

分享

——兼忆刘道玉先生对民办教育的探索与实践

余毅 2025年11月9日


刘道玉先生一生与教育事业休戚与共。他以敢为人先的魄力、求真务实的品格,执着坚守教育理想,秉持知识分子的铮铮风骨,是中国当代教育发展史上备受尊敬的教育家。他被武大校友誉为“武大永远的校长”,功德昭彰,风范长存。


刘道玉先生的一生,是以风骨破桎梏、以理想开新局的一生。作为中国高等教育改革的先驱,他早年参与恢复统一高考,积极为千万青年重启成才之门;1981年执掌武汉大学时,48岁的他以非凡勇气,顶住体制惯性与世俗偏见,率先推行学分制、导师制等一系列突破性举措,打破传统教育的僵化藩篱,让武汉珞珈山成为中国“高校改革的深圳”。这份“不唯上、只唯实”的治学风骨,使自由思辨的学术氛围浸润校园,不仅为武大注入蓬勃生机,更是为中国高等教育改革先行先试的探索者。


作为学者与师者,刘老先生治学与育人相得益彰,始终坚守知识分子的初心与担当。他深耕有机化学领域,曾获1978年全国科学大会奖等重要荣誉,以深厚学养推动学科发展;在坚守半个多世纪育人路上,始终践行“教育家精神”,他“来者不拒、有求必应”,常席地而坐与学生恳谈,为寒门学子奔走争取机会,以爱心与责任润泽心灵。


刘老先生退休后,拒绝安逸、不改初心,面对教育功利化倾向,始终坚守创造教育理想,构建“SSR教学模式”。该模式强调自学(Study independently)、课堂讨论(Seminar)与科学研究(Research)相结合,旨在打破传统的“三中心”教学制度的桎梏,推动课程设置、教学内容与方法的系统性改革。先生研究创造教育四十余载,出版二十多部专著,其SSR模式具有可操作性与推广价值,为培养创造性人才作出了重要贡献。


刘老先生的教育理想从未囿于体制边界。年过花甲,他仍躬身民办教育,以风骨践行理想,彰显知识分子的担当。在执掌武大期间,他虽推行多项改革,深知公办体制内自主空间有限,难以完全实现“教育即解放”的理想。而民办学校的灵活机制,成了他践行纯粹教育理念的“试验田”——这份不为名利、只为理想的选择,正是其风骨的写照。1994年,61岁的刘道玉先生发起创立武汉路石教育改革基金会(后更名为湖北省刘道玉教育基金会),以研究、宣传其教育理念为使命,推动创造教育实施,奖励创新人才,推广教改成果。同年,他出任武汉新世纪外国语学校校长,将这所位于江岸谌家矶的民办中学作为基础教育改革的新阵地。


刘老先生任武汉新世纪外国语学校校长期间,他摒弃功利化办学倾向,落实“创造教育”与“爱的教育”理念,亲自为初一学生讲授“创造思维方法”,推行启发式、讨论式教学,鼓励学生独立思考、大胆质疑,致力培养兼具创新思维与健全人格的人才。即便该校后因举办者资金问题停办,先生对教育理想的坚守始终如一,对民办教育的关注支持并未停歇。


上世纪九十年代中后期,他三次专程赴武汉生物工程学校(武生院前身)调研指导,为学校发展指点迷津。2001年3月30日,刘老先生应邀出席湖北省教育厅在武生院召开的民办高校校长座谈会(注1),他力排“民办教育难成气候”的偏见,深入阐释民办教育健康可持续发展的路径与对策,为湖北省民办教育事业的科学发展可持续发展注入思想动力,以实际行动诠释了一位教育家“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的崇高精神境界。


先生虽逝,风骨长存,理想不灭。他一生践行“教育即解放”的信念,以育人为本、创新创造的教育理想点燃无数心灵,更以“虽九死其犹未悔”的执着与“不趋炎、不附势”的风骨,为后世教育工作者树立精神标杆。从公办高校的破冰革新,到民办教育的躬身探索,这份跨越体制、心系本源的理想坚守与人格力量,终将激励后人砥砺前行,成为杏坛绵绵不息的精神传承。


刘道玉先生千古!


注1:2001年3月30日,湖北省教育厅在武汉生物工程职业技术学院召开全省民办高校校长座谈会,交流民办高校办学工作经验,研究进一步推进我省民办高等教育发展的途径和对策。湖北省教育厅党组书记、厅长,省委高校工委书记路钢出席会议并讲话,副厅长陈传德主持会议。武汉市教委、教育工委负责人,武汉大学教授刘道玉、华中科技大学副校长邹寿彬、武汉理工大学副校长严新平、中国地大(武汉)副校长杨昌明、武汉科技大学副校长马季华和华中师范大学郭元祥等高校的专家学者以及全省26所民办高校负责人出席会议。刘道玉教授就湖北省民办高校健康可持续发展做了深刻阐述,武生院党委书记余毅作了题为《勇于创新,加快发展,建立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新型民办高校》的发言。 (资料来源:武汉生物工程学院档案馆)

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