晨光新闻网

弘扬“大别山精神、抗洪精神、抗疫精神” 学习研讨会书面发言摘登

发布日期:2025-10-24    浏览次数:

分享

弘扬“三大精神” 凝聚奋进力量

(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学院党总支书记 谭学锋)


今天,我们围绕“弘扬大别山精神、抗洪精神、抗疫精神”开展研讨,既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具体行动,更是引导学院师生厚植家国情怀、凝聚奋进力量的重要举措。结合学院工作实际,我谈三点实践思路:


第一,以“沉浸式体验”激活精神共鸣。紧扣世纪风云馆开馆契机,分批次组织师生参观,依托馆内历史实物、场景复原等资源,让大家直观感悟大别山军民“坚守信念、胸怀全局”的担当,重温抗洪救灾“万众一心、众志成城”的壮举,回顾抗疫斗争“生命至上、举国同心”的坚守。同步开展“馆内微宣讲”,由教师党员、学生骨干结合专业谈感悟,将精神内涵转化为可感知、能吸收的成长养分。


第二,以“主题化载体”深化学习实效。各班级、团支部聚焦“三大精神”召开专题班团会,设置“专业赋能社会实践”特色议题,引导学生结合实践思考——如何用大数据技术助力灾害预警、以人工智能赋能公共卫生防控等,同时联动学科竞赛强化实践转化,让精神学习与专业成长同频共振。此外,组织全院师生撰写学习心得,评选优秀案例并召开分享会,推动学习走深走实。


第三,以“常态化践行”推动精神落地。将“三大精神”融入日常育人,一方面鼓励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嵌入精神案例,另一方面组建“暑期大别山义务支教”“问天湖长”“雷锋岗亭”等志愿服务先锋队,挖掘学生志愿服务、创新创业典型。引导师生用专业知识解决师生实际问题,在实践中传承精神、厚植情怀,切实把学习成果转化为扎根科研、服务国家的行动自觉。


希望以此次学习为起点,让“三大精神”成为推动学院发展、实现个人成长的强大动力,在科技报国的道路上勇毅前行!

凝聚师生树正气走正道干正事

(建筑工程学院党总支书记 王龙)


近期,建筑工程学院组织师生分批参观世纪风云馆,系统学习中国共产党人精神谱系,从中汲取社会主义先进文化、革命文化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养分。结合学院工作实际,我谈三点思考:


一、走进场馆,在历史印迹中触摸精神脉络。世纪风云馆以中国共产党人精神谱系为主线,系统展陈46种精神,串联起不同历史时期的精神坐标,可以说是一部中国共产党历经坎坷,带领中国人民消灭剥削、消除贫困,实现站起来、富起来、强起来的波澜壮阔的史诗。弘扬以伟大建党精神为源头的中国共产党人精神谱系,开展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宣传教育,是加强理想信念教育的必然要求和根本举措。结合湖北的资源禀赋,应大力弘扬大别山精神、抗洪精神、抗疫精神,广泛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二、融入课堂,在青春对话中激发情感共鸣各班以“我身边的‘三大精神’”为主题开展主题班团会,结合部分同学参与抗疫志愿服务的经历,分享小我与大我的关系,由近及远,感悟抗洪精神和大别山精神;深入开展课程思政,聚焦“火神山医院10天建成”的设计施工图、“98抗洪”中子弟兵用沙袋筑起的生命防线实景模型等,激发“建筑人”的使命和责任,引导师生树正气走正道干正事。


三、扎根实践,在社会服务中践行精神内核。组织学生撰写心得体会,鼓励用“微演讲”“设计草图分享”等形式,把抽象的精神转化为具体的专业思考,特别是结合筑梦夏令营、学生志愿服务等项目,鼓励学生在专业实践中坚定信念、团结一致、奋力拼搏。


融“三大精神”于校内场馆 促精神学习与专业成长同频

(医药学院党总支书记 史丹)


武生院校内场馆资源,可有效推动大别山精神、抗洪精神、抗疫精神学习走深走实,特别是盘活校内场馆平台、创新学习载体,让精神学习与校园生活、专业成长同频共振。


在场馆参观组织上,可打造“馆馆有特色、节节有深意”的校内研学品牌活动。以世纪风云馆为依托,挖掘大别山革命时期医药支援史料,组织师生梳理其中与医药领域相关的奋斗故事,感悟先辈“坚守信念、胸怀全局”的大别山精神与家国情怀;走进钱学森纪念馆,聚焦科学家精神与科研报国精神,结合医药学科研发特性,引导师生以严谨态度攻克专业难题,传承攻坚克难的精神内核,呼应抗洪、抗疫中展现的奋斗底色;依托延安精神教育馆,通过馆内实物展品、史料研读,为践行“三大精神”筑牢思想根基;联动校史馆,挖掘学校办学历程中参与地方抗洪支援、抗疫志愿服务的案例,发挥身边人教育作用,增强师生的认同感。同时,引导学生结合医药专业知识解读精神内涵,让参观更具针对性。


在主题班团会设计上,要实现“场馆所学”向“思想内化”的转化。要求各班级以场馆参观感悟为切入点,开展“精神+专业”主题研讨,如药学专业学生结合钱学森纪念馆参观经历,探讨“如何以科研精神深耕药物研发,践行抗疫精神”;围绕世纪风云馆所学,组织“艰苦奋斗守初心,医药服务暖人心”主题团日,传承大别山精神的责任担当。


通过校内资源的高效整合,让“三大精神”融入日常,真正实现以文化人、以精神育人。


弘扬三大精神赓续红色血脉

(马克思主义学院教师 彭金星)


围绕“大别山精神、抗洪精神、抗疫精神”的传承与弘扬,就如何将其深度融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概论》课程教学,我谈几点思考与实践举措。


一、以精神铸魂,推动“三大精神”进课堂、进头脑

我们要将“三大精神”有机融入课程教学体系:以大别山精神诠释“坚持党的领导”和“人民至上”的政治立场,讲述革命老区28年红旗不倒的信仰力量;以抗洪精神展现“万众一心、众志成城”的团结伟力,链接新时代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制度优势,以及集中力量办大事的制度优势;以抗疫精神彰显“生命至上、命运与共”的价值追求,讲好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民抗击疫情的伟大实践,引导学生深刻理解“中国之治”的精神密码。


二、以场馆为依托,打造沉浸式实践教学新平台

依托我校“世纪风云馆”这一红色育人平台,我们着力推动“三个用活”:一是用活展陈资源,依托国家一流本科课程《思想政治理论实践课》设计实践主题,开发“三大精神”主题微党课、微视频,组织学生开展“场馆里的思政课”,实现历史与现实的对话;二是用活互动体验,设置“两百个将军故事会”“抗洪抢险模拟演习”“抗疫志愿情景剧”等沉浸式教学环节,让学生在场景角色代入中感悟精神伟力;三是用活校本特色,结合我校“自立自强、创新创业”的校训,深入挖掘吕波、王贵红、史钰荣、陶梦婷等校友参与抗洪、抗疫的先进事迹,打造“身边人讲身边事”的育人品牌。


三、以实践为桥梁,构建“知信行统一”育人团队

我们计划开展“三个一”行动:组织一次“精神寻访”主题研学,引导全校师生在寒暑假组队开展“行走的思政课”,赴麻城市烈士陵园、红安县黄麻起义和鄂豫皖苏区革命烈士陵园、英山县英山革命烈士陵园、罗田县胜利烈士陵园、金寨县红军广场、抗洪纪念地、武汉江滩公园武汉1998抗洪图浮雕等地开展实地调研;举办一场“我身边的抗疫故事”主题分享会;形成一批“新时代中国青年弘扬‘三大精神’”的调研报告和系列文创作品,推动理论学习向实践成果转化。


精神如炬,信念如磐。弘扬大别山精神、抗洪精神、抗疫精神,不仅是传承红色基因的重要途径,也是培养时代新人的必然要求。作为高校教师,我们将以课程教学为主阵地,持续深化教学改革,让红色场馆“活”起来,让思政课堂“动”起来,让青年信仰“强”起来,增强学生的“四个自信”,真正让中国精神在新时代青年心中落地生根、开花结果,使学生成为有理想、敢担当、能吃苦、肯奋斗的新时代青年。


我期待与各位老师、同学们一起,共同探索实实在在将“三大精神”更好地融入教育教学,用好用活校内红色场馆资源,为学校建设产学研用协同创新融合发展的全国一流民办大学贡献力量。


深化精神研究、融入思政教学、贯通实践育人

(马克思主义学院教师 赵磊)


大别山精神、抗洪精神、抗疫精神,这三种诞生于不同历史时期的伟大精神,是中国共产党人精神谱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激励我们奋勇前进的强大动力。如何深入研究、有效传承、自觉弘扬这“三大精神”,使其成为滋养新一代青年成长的精神沃土,是摆在我们面前的重要课题。下面,我谨从深化精神研究、融入思政教学、贯通实践育人三个维度,谈几点粗浅认识。


一、深挖精神内涵,彰显时代价值

深入研究是传承弘扬的前提。虽然“三大精神”内涵不同,但是精神内核一脉相承。对“三大精神”的研究,不能停留于文本解读和历史叙述,要深入探究它们在不同历史条件下是如何被激发、凝聚和升华的,要着力于挖掘其共同的精神基因和独特的时代彰显,更要结合新时代新征程的使命任务,思考这些精神在应对重大挑战、抵御重大风险、解决重大矛盾中,如何提供强大的精神支撑。只有通过扎实的学术研究和理论阐释,才能为后续的宣传教育奠定坚实的学理基础,使精神传承更有深度、更具说服力。


二、筑牢育人阵地,强化价值引领

思政课堂是传承弘扬“三大精神”的主阵地。将“三大精神”有机融入思政教学,绝非简单的知识灌输,而是要实现知信行的统一。在思政课教学中,我们可以设立专题模块,深入讲解“三大精神”,使其成为阐释党的初心使命、彰显制度优势的生动教材;创新教学方法,运用案例教学、情景模拟、专题研讨等多种形式,让历史与现实对话,让道理与故事结合,从而触动学生心灵,激发情感共鸣,实现从“知”到“信”的转化;聚焦学生关切,引导学生思考:在个人成长中,如何汲取“三大精神”的力量,让伟大精神从宏大的历史叙事,融入细微的日常修行,成为学生成长成才的精神坐标。


三、拓展实践路径,砥砺担当作为

精神的生命力在于实践,传承的成效见于行动。将“三大精神”融入实践教学,是实现知行合一的关键环节。对此,我们可以开发特色实践项目,组织学生前往大别山革命老区等红色教育基地,开展实地调研、重走红军路等活动,在历史的现场感悟理想信念的力量;搭建社会实践平台,鼓励和支持学生围绕“三大精神”的传承弘扬,开展社会调查、理论宣讲、文艺创作等实践活动,以青年喜闻乐见的方式传播精神内涵;融入日常行为养成,将精神要求细化为具体的行为规范和价值导向,融入班风、学风建设,将精神滋养转化为勤奋学习、服务社会、报效国家的实际行动。


研以致深,教以致用,行以致远,三者环环相扣。让我们协同发力,将“三大精神”深度融入育人全过程,引导青年自觉成为其传承者与弘扬者,从中汲取磅礴力量,在民族复兴的壮阔征程中,写下属于自己的青春注脚!

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