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在新时代的文化浪潮中,艺术与音乐作为灵魂的滋养,不仅承载着民族精神传承、创新的责任与使命,更是社会进步与文明发展的重要标志。近期,艺术学院.音乐学院的教师们以多种形式,深入对标学习新华社“深扎”系列专访中展现的文艺工作者精神风貌与创作实践,这一系列学习活动不仅激发了教师们的教学灵感,更在学院内外引发了广泛而深刻的反响。
“深扎”精神,是文艺工作者深入生活、扎根人民的真实写照,它强调的是艺术创作应源于生活、高于生活,又回归生活、服务人民的核心理念。在学习过程中,艺术学院的教师们,更加明确了艺术创作应反映时代特征、体现人民心声的重要性,纷纷表示要在课程中加强对学生社会责任感的培养,引导他们用画笔记录时代变迁,用设计规划新时代的美好蓝图;音乐学院的教师则被那些在音乐创作上坚持原创、勇于探索的音乐家所感动。他们认识到,音乐不仅是技艺的展现,更是思想与情感的传播。如何将“深扎”精神融入到日常教学,鼓励学生走出琴房,走进社会,从民族、民间音乐中汲取养分,成为大家倾心关注的教学方向。
尤为值得一提的是,这次对标学习活动不仅促进了教师个人素养的提升,更为学院的教学改革注入了新的活力。艺术学院与音乐学院在迎接审核评估的工作目标下,进一步探索校地结合、协同育人的办学作模式,如音乐教育与乡村服务的结合、传统艺术与现代技术的融合等,旨在培养出更多具备广泛文化视野、深厚艺术功底和强烈社会责任感的复合型艺术人才。这里遴选了部分老中青教师代表学思践悟的心得体会:
王娟(副教授,动画专业教研室主任):
在观看专访报告后,我深刻体会到“以文化人,更能凝结心灵;以艺通心,更易沟通世界”的意义。作为教师,终极目标是育人,作为艺术教师,更是要培养崇德尚艺的人才。艺术之所以珍贵,源于它对人类情感的深刻表达。因此,我们作为教师必须以人为本,引导学生深入生活,关注人民的真实体验。
作为动画教研室主任,在本人的日常工作中,除了教授学生技能与知识,还承担着为学院和教研室教师提供服务的职责。这意味着我需要关注教师的发展需求,促进教学资源的共享与交流。具体工作例如,组织定期的教学研讨会,深入了解和关注同志们的工作生活状况,鼓励大家分享教学和创作中的经验与挑战。这种互动交流不仅能增强团队的凝聚力,也能帮助整个团队在教学中不断提升,以更好地服务于学生和社会。
在教学方面,我努力推动学生参与实践活动。引导学生深入生活,关注人民的真实体验。鼓励学生热爱生活,走出校园,走进社区、参与传统活动、参与考察走访等活动,这样学生能够获得丰富的灵感与情感,同时也培养出对生活的观察力和理解力。所以,个人认为不论是从教师个人、教学团队、还是学院学校,都应该至上而下的鼓励艺术类学生更多的进行采风、考察等活动。在这些过程中,学生可以观察到人民生活的点滴,从而激发他们对艺术的热爱与责任感,这将为他们的创作奠定坚实的基础。
总之,我们的工作不仅是教授技能,更是通过艺术教育,培养学生对生活的敏感度和对人性的理解。只有学生的作品真正扎根于生活,为社会服务,才能实现“以艺通心”的理想目标。
魏舒娜(副教授,视觉传达设计骨干教师):
《专访40位文艺工作者,他们这样说》该报道是一起走进《十年•拾光》的系列报道,有近40位老中青文艺工作者通过他们的歌声、舞蹈和表演之路展现了一首首艺术之歌。通过学习他们的“深扎”之路让我受益匪浅。
作为在武生院“深扎”的一位老教师、老党员,深感责任与使命。也许在他人眼中这份职业并没有那么耀眼,但在我的心中教师这份需要辛苦耕耘的职业却十分珍贵。我家三代都有教书人,受到老一辈的影响,我知道教师这个职业的不容易,教书育人,传道受业解惑不仅仅是传递一份知识这么简单,更是传递一种价值观,一种正能量。我愿意持续保持这份初心做学生的指路人。并将继续保持对艺术专业的热爱,坚持热情,提升自己的艺术创作水平,做好一名优秀的、勇于突破自己的人民教师。
李庚(副教授,合唱指挥家):
看完《专访40位文艺工作者,他们这样说》让我感受到中国文艺的进步,现将感受总结如下:
1、文艺作品要接地气,但不能庸俗。在这个俗文化大行其道的今天,如何让大众欣赏到真正好的艺术作品,首先我们作为教师要在教学中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审美能力提升后才能更好的做到雅俗共赏,全民的美育教育刻不容缓,这关系到下一代甚至下几代人群他们人生观、价值观的形成。
2、中国文艺不能闭门造车,要与国际接轨。我们现在处于一个知识大爆炸的年代,每天足不出户就能了解世界各地的新闻,同样也能听到、看到世界各地的文艺、音乐发展的方向,而这个方向是不停在调整、不停在变化的,作为一名教师要保持“活到老、学到老”的精神,刻苦钻研前沿潮流的艺术形式,并与我们的思政和我们的中国传统文化相结合,上出一节节精彩的中国音乐艺术课程来。
夏镇杰(中青年教学、科研工作突出贡献者):
教而不研则浅,研而不教则空。2016年我进入武生院,后来又组建了艺术学院赛事组团队,趁着当下科研兴教,呼唤反思型教师、研究型教师的新形势,我开始发挥自身优势和特长,积极参与科研项目研究,再用科研来反哺教学,取得了一些不错的成效,近几年指导学生国家级专业竞赛屡获奖项,获批教育部产学合作协同育人项目3项,在创业导航研讨课中的教学手段和方法登上湖北日报《让双创“花海”绚丽绽放——武汉生物工程学院深化创新创业教育改革掠影》新闻。这些在教学和双创领域结出的硕果让我更加坚信应该在实践中来实现浸润式的育人效果。
“让每一位学生在课堂上都有所收获”是我事业追求的目标,它也在我心中埋下了深深的种子,我愈发明确,自己将为教育工作奉献一生。古人讲:“士希贤,贤希圣。”人生的追求永无止境。入党至今已经过去12年了,年龄在变,心态在变,但我依然坚守在高校艺术设计教育一线岗位,依然牢记一名共产党员的初心。
李沐溪(中青年有突出贡献的声乐教育、演唱教师):
毕业后,我始终坚守在教育前沿,多年的实践让我对教师这一角色有了更为深刻的认识。从教学内容的选择到教学方法的探索,从教材知识的传授到学生未来职场需求的把握,从单向的知识灌输到启发学生的独立思考……我始终秉持着“教人教艺先教德,育人育才先育心”的教育理念,将其作为我教育工作的首要原则。“教德”教什么?教学生明大德、守公德、严私德。“育心”育什么?育学生的自信心、创造心和独立心。正所谓“爱出者爱返,福往者福来。”在教育的漫长旅程中,我始终秉持着给予学生最真挚、最纯粹的爱的原则,深信这份付出终将化作甘甜的果实,回馈于我心。
朱华(中青年有突出贡献的转型服务教师):
看到这个视频报道以及官方新华社的推送,可见文艺工作者的访谈内容非常值得学习,通过学习之后不难发现文艺工作者都围绕着一个主题进行探讨,那就是文艺作品要扎根于人民,要在人民生活中提取艺术的灵感,让艺术走进生活,扎根生活,服务于人民,要得到人民的肯定才能够称得上是成功的艺术作品。最近本人也关注了著名主持人朱迅的短视频,她在今年重阳节推出了一系列关爱老人的视频。视频内容都是围绕着如何关爱老人、如何关心爱护老人、如何护理老人等相关常识,她亲力亲为进入养老院,在养老院中亲切地与老人进行交流,也了解到了很多关于养老方面的知识,学到了一些如何照顾老人的经验,这种脚踏实地的做法值得我们去学习!
陈宁馨(青年教师,在转型发展方面有突出贡献者):
结合《专访约40位文艺工作者,他们这样说》中的启示,作为青年教师,我深刻认识到教育与艺术创作的共通之处——都是传承与创新的结合。文艺工作者们强调,艺术创作需要立足于时代,同时不断探索新的表达方式,这与我在教学和设计中的理念不谋而合。在教学中,我不仅传授基础知识,更注重引导学生通过实践创新,发现自己独特的表达路径;在参与学校设计项目时,我也力求通过创新设计,改善校园环境,使其更加符合师生的需求和文化氛围。
通过对学校80余项设计的参与,我切身体会到艺术与教育并不是孤立的,而是相互促进的过程。文艺工作者们的经验让我意识到,作为教师和设计者,我们需要时刻保持对现实的敏感,同时秉持艺术家的使命感,以创新引领教育与设计的发展。我将继续以责任和热情投入工作,为学生的成长和学校的未来贡献力量。
孙海耀(青年教师,校级“优秀教师”):
时光荏苒,在流水一样飞逝的工作生活中,已经迎来了我在武生院的第五个年头。伴随着教学工作的推进,紧跟着学生的成长轨迹的牵引,我也得到了成长。
在教学工作中,我最大的愿望是能够让学生跳出传统框架思考,从而可以给学生绝对自由的创作时间与机会。做环境设计,并不只是学习西方现代设计、包豪斯以及三大构成的简单过程。所以我更积极地推进学生参加学科竞赛,然而这也往往要求参赛者提出新颖的解决方案或设计,这促使教师和学生共同探索未知领域,激发创新思维。
五年来,每当看到指导的学生们获得优异的竞赛成果时,我感觉到这不仅为学生提供了展示自我、增强自信心的平台,也为我们青年教师提供了评估教学效果、获取外部反馈的机会。这些反馈有助于教师调整教学策略,优化教学内容。
朱才全(青年教师,艺术理论研究工作者):
学习了新华社的《专访约40位文艺工作者,他们这样说》,深受触动。这些文艺工作者以他们的智慧和才华,为我们展现了文艺的力量和价值。
文艺是时代的镜子,反映着社会的变迁和人民的心声。从他们的话语中,我深刻认识到文艺工作者肩负的责任。我们应当以真诚的态度去创作,深入生活、扎根人民,挖掘那些触动心灵的故事。用细腻的笔触、动人的旋律、精彩的表演,传递正能量,激发人们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同时,我们在艺术学院的教学中,也应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引导他们在传承优秀传统的基础上大胆探索,结合现代科技与理念,开拓新的艺术境界。因为我们深知文艺作品的创新至关重要。在快速发展的时代,观众的审美需求不断变化,只有不断创新表现形式和内容,才能让文艺作品更具生命力。因为我们更应该为学生提供丰富的实践机会,让他们在实践中不断成长,为文艺事业注入新的活力。
陈晶(青年教师,钢琴教育、演奏者):
在校园里,我有幸参与并指导了“共享钢琴”项目,这不仅丰富了我的校园生活,也让我深刻体会到创新与美育的重要性。新华社的《专访约40位文艺工作者,他们这样说》一文,让我对文艺工作者的创新精神和对美育的执着追求有了更深的理解。
文章中提到的文艺工作者们,他们是如何在自己的领域内不断探索和创新的呢?回顾过去三年的校园生活,我不仅按时完成了学院的教学计划,还承担起“共享钢琴”团队的指导工作。
通过这样的活动,我们不仅提升了学生的演奏技巧,更重要的是,我们通过定期的演奏,将音乐的美带给了校园的每一个角落,让更多的同学有机会接触和欣赏到高雅艺术。
然而,如何在专业领域和教学上不断创新,是我们需要思考的问题。我认为,首先需要有对艺术的热爱和对创新的渴望。其次,我们需要不断学习和吸收新的知识,拓宽自己的视野。只有不断充实自己,才能在专业领域中有所突破,才能在教学中引入新的元素,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此外,我们还需要勇于实践,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通过这些活动,我们不仅提升了学生的艺术修养,也增强了他们的团队协作能力和组织能力。更重要的是,我们让更多的同学感受到了艺术的魅力,激发了他们对美的追求。
胡雨珊(青年教师,声乐教育、演唱者):
在观看了这段关于文艺工作者的访谈后,我被深深触动。访谈中,艺术家们分享了他们对于艺术的热爱、创作过程中的挑战以及如何通过艺术表达自我。他们的故事让我意识到,艺术不仅仅是一种娱乐形式,更是一种深刻的情感和思想的交流方式。
艺术家们对细节的执着追求和对完美的不懈探索,让我感受到他们对艺术的尊重和热爱。他们勇于面对挑战,不断突破自我,这种精神让我深受鼓舞。艺术作品背后的汗水和泪水,让我更加敬佩那些在艺术道路上坚持和努力的人。
访谈还让我思考了艺术与生活的关系。艺术不仅能够提供美的享受,还能够启发思考,引发共鸣。它是一种强大的力量,能够跨越文化和语言的界限,连接不同的人群。通过艺术家们的视角,我看到了艺术在社会中的重要作用,以及它在塑造我们世界观和价值观方面的影响力。
总的来说,这篇访谈不仅让我对艺术家们的工作有了更深的理解,也让我对艺术本身有了更多的敬意。它提醒我,艺术是人类共同的财富,值得我们去珍惜、去探索、去传承。
蔡肇颖(青年教师,设计理论研究者):
阅读新华社的《专访约40位文艺工作者,他们这样说》后,我深感作为一名新任青年教师,责任重大。文艺工作者们深入生活、扎根人民,用作品反映时代、服务人民的精神,对我有着深刻的启示。我认识到,教学不仅要传授技能,更要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和民族、国家情怀,同时也要关注现实生活,从真实的点滴生活体验中汲取创作灵感。作为艺术学院的老师,设计和艺术创作更需要不断创新,而创新的根基就源于对传统和生活的深刻理解和感悟。我将把这些心得融入到教学中,鼓励学生多到生活中去体验、去感受,只有深入生活才能激发创作灵感、培养创新精神。同时,我也将不断提升自己的专业素养,以身作则,从平凡的生活中找到不平凡的闪光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