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四新”学科建设背景介绍
“ 四新 ”建设是建设高等教育“质量中国”的战略一招、关键一 招、创新一招,是高等教育人才培养的“ 中国方案”,是高等教育高 质量发展的战略布局。深入推进新工科、新医科、新农科、新文科建 设,能够促进“ 四新 ”交叉融合,提升国家硬实力、全民健康力、生 态成长力和文化影响力。
——新工科以“新的工科专业、工科的新要求 ”为内涵,注重深 度交叉融合再出新,培养工科类专业紧缺人才。从“ 复旦共识 ”“天 大行动 ”“ 北京指南 ”新工科建设“ 三部曲 ”到两批国家级新工科 研究与实践项目,新工科建设正在从轰轰烈烈走向扎扎实实,在高等 教育战线形成了百花齐放、 日新又新的新格局。
——新医科服务健康中国行动,统领医学教育创新,即医学的新 要求,新的医学专业,医学与多学科的深度交叉融合,核心是创新发 展。2020 年 6 月,医学教育专业认证工作获得世界医学联合会的认 证,中国的医学教育走向世界舞台。9 月国务院办公厅印发了《关于 加快医学教育创新发展的指导意见》。
——新农科助力乡村振兴实现,以立德树人为根本,以强农兴农 为己任,坚持面向新农村、新农业、新农民、新生态,努力开改革发 展新路、育卓越农林新才、树农林教育新标,为国家农业农村现代化 贡献力量,为世界高等农林教育贡献中国智慧、中国方案。从“安吉 共识”、“北大仓行动 ”到“北京指南”,新农科建设正逐步深化, 层层递进。
——新文科用中国理论、中国范式、中国标准、中国自信讲好中 国好故事。新文科是文科教育的创新发展,培养知中国、爱中国、堪当民族复兴大任新时代文科人才,培育新时代社会科学家,构建哲学 社会科学中国学派,创造光耀时代、光耀世界的中华文化。
二、“四新”学科建设政策摘录
(一)2019 年 4 月 19 日,教育部高等教育司关于印发《教育部 高等教育司 2019 年工作要点》的通知。
指出,将围绕“一流本科、一流专业、一流课程、一流教师、一 流质保、一流人才 ”,全面实施“六卓越一拔尖 ”计划 2.0,大力发 展新工科、新医科、新农科、新文科,写好高等教育奋进之笔,交出 高等教育改革发展得意之作,助推高等教育强国建设。
——召开“六卓越一拔尖 ”计划 2.0 启动大会。推动各类高校制 定卓越拔尖人才培养的具体实施方案。组织认定一批国家级一流专业 建设点(或基地点),为全面振兴本科教育领跑。统筹国家级和省级 一流专业建设,推动和指导省级一流专业点建设工作。
——实施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 2.0。大力发展新工科,加强 工科一流专业建设。推进“十百万 ”计划,加快构建 10 个新兴领域 专业课程体系,建设 100 门新课程,培训 1 万名新工科专业教师。深 入推进 612 个新工科研究与实践项目,推广有代表性的新工科模式。 以产学合作协同育人项目为平台,汇聚 600 个企业支持 2 万个项目, 推动合作办学、合作育人、合作就业、合作发展,持续完善产教融合 协同育人的长效机制。
——实施卓越医生教育培养计划 2.0。大力发展新医科,加强医 学类一流专业建设。印发《服务健康事业和健康产业人才培养引导性 专业目录》,优化专业结构,促进医科与其他学科交叉融合。研究制
定八年制医学教育改革指导意见。组织研制中医类示范中心建设标准, 确定 30 个左右临床教学培训示范中心(中医)。
——实施卓越农林人才教育培养计划 2.0。大力发展新农科,加 强涉农一流专业建设。完善农科教协同育人机制,建设一批共建共享 的实践教学基地,建设 200 个左右“农科教合作人才培养基地 ”。建 立 10 个左右国家农林教师教学发展示范中心。
(二)2019 年 10 月 24 日,教育部印发《关于一流本科课程建 设的实施意见》。
明确,以目标为导向加强课程建设。立足经济社会发展需求和人 才培养目标,优化重构教学内容与课程体系,破除课程千校一面,杜 绝必修课因人设课,淘汰“水课 ”,立起课程建设新标杆。“双一流 ” 建设高校、部省合建高校要明确要求两院院士、国家“千人计划 ”“万 人计划 ”专家、“长江学者奖励计划 ”入选者、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 金获得者等高层次人才建设名课、讲授基础课和专业基础课,建设一 批中国特色、世界水平的一流本科课程。聚焦新工科、新医科、新农 科、新文科建设,体现多学科思维融合、产业技术与学科理论融合、 跨专业能力融合、多学科项目实践融合,建设一批培养创新型、复合 型人才的一流本科课程。服务区域经济社会发展主战场,深化产教融 合协同育人,建设一批培养应用型人才的一流本科课程。
(三)2020 年 2 月 20 日,教育部高等教育司《关于印发 2020 年工作要点的通知》。
——深化新工科建设。启动第二批新工科建设研究与实践项目, 深化理念研究与实践探索。主动应对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持 续优化工科专业设置。深化未来技术学院和现代产业学院等建设试点 工作,推进组织形态创新。深化教学改革,推进产学合作协同育人项 目提质增效。加强资源条件建设,推进工程创新训练中心、产教融合 创新平台、共享型实习基地、人工智能教学资源建设等工作,分批开 展工学院院长和骨干教师培训。抓好紧缺人才培养,依托示范性微电 子学院、特色化示范性软件学院、储能学院、网络安全学院等,统筹 推进关键核心领域人才培养。
——积极推进新文科建设。紧扣时代新要求、经济社会发展新实 践和科技革命新进展,设立一批新文科研究与改革项目,分类推进文 史哲、经管法、艺术、教育等领域新文科建设。强化价值引领,重点 加强马克思主义新闻观教育、法律职业伦理教育。深化与实务部门合 作,继续办好中国政法实务大讲堂,启动新闻实务、经管实务、文史 哲等系列大讲堂。加快涉外法治人才培养,持续深化公共外语教学改 革,加强非通用语种专业建设,推进外语与专业教育相结合,培养“一 精多会 ”“一专多能 ”的高素质国际化人才,打造国际组织后备人才 “蓄水池 ”,为我国参与全球治理提供人才支撑。
——持续推进新农科建设。召开学习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给全 国涉农高校书记校长和专家重要回信精神一周年座谈会,研究制定加 快新农科建设推进高等农林教育创新发展的意见,设立一批新农科研
究与改革实践项目,实现高等农林教育高质量发展。研究制定加强生 态文明教育的指导意见,加快生态文明教育体系建设。
——加快推进新医科建设。实施新一轮医学教育综合改革,推动 “5+3 ”为主体的临床医学人才培养改革取得新突破,深入推进“ 医 学+ ”复合型高层次医学人才培养改革试点,印发《服务健康事业和 健康产业人才培养引导性专业设置指南》,建设国家教学案例共享资 源库,支持长三角等区域医学院校加快建设新医科。研究制定深化医 教协同进一步推动中医药教育改革与高质量发展的实施意见,推动中 医药教育传承创新发展。办好第十届中国大学生医学技术技能大赛, 覆盖临床医学、中医学、护理学专业,实现“ 中医西医齐赛、医疗护 理共比 ”。
(四)2021 年 2 月 4 日,教育部高等教育司《关于印发 2021 年 工作要点的通知》。
——全面深化新工科建设。推进 845 项新工科理论研究与实践项 目深入实施,探索总结适合中国实际的特色化工程教育发展理论。持 续深入实施产学合作协同育人项目,研制重点领域建设指南。加强教 育部-华为“智能基座 ”产教融合协同育人基地建设。深化组织模式 创新,加快培养工科类专业紧缺人才。
——加快推进新医科建设。落实《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加快医学教 育创新发展的指导意见》,切实发挥好教育部新医科建设工作组的组 织推动作用,召开医学教育创新发展推进会。着力提升 5 年本科医学 教育质量,依托高水平大学建设一批高水平公共卫生学院,组建区域
医学教育发展中心,印发服务健康事业和健康产业人才培养引导性专 业设置指南,建设国家教学案例共享资源库,加大医学教育专业认证 工作力度。研究制定中医类临床教学培训示范中心建设标准,建设 30 个左右国家临床教学培训示范中心(中医)。试点开展九年制中西 医结合教育。办好第十届中国大学生医学技术技能大赛,覆盖临床医 学、中医学、护理学、预防医学专业,打造一场独具中国特色的高端 医学教育赛事。
——持续推进新农科建设。研制《关于加快新农科建设推进高等 农林教育创新发展的意见》,加快实现高等农林教育高质量发展,助 力乡村振兴。研究制定新农科人才培养引导性专业设置指南,优化涉 农专业结构。充分发挥教育部新农科建设工作组和全国新农科建设中 心的作用,召开新农科建设现场推进会;深入推进 407 项新农科研究 与改革实践项目实施,推动新农科建设取得新突破。
——加快新文科建设。指导高校全面推进文科的专业优化课程提 质、模式创新。启动首批新文科研究与实践项目推荐与立项工作,分 类推进不同领域和不同类型高校新文科建设。推出中国政法实务大讲 堂 20 讲、 中国新闻传播大讲堂 32 讲、 中国经济大讲堂 50 讲,启动 中国艺术大讲堂。持续深化公共外语教学改革,培养“一精多会、一 专多能 ”的高素质国际化人才。全面推进习近平法治思想进教材、进 课堂、进头脑纳入高校法治理论教学体系。深入开展马克思主义新闻 观法律职业伦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等专题师资培训,深 化教育教学研究。
(五)2022 年 2 月 23 日,教育部高等教育司《关于印发 2022 年工作要点的通知》。
“ 四新 ”从思想到战略、从战略到目标、从目标到举措,统领高 等教育创新发展。要面向世界科技前沿、面向经济主战场、面向国家 重大需求、面向人民生命健康,打造新时代高等教育的新教改、新质 量、新体系、新文化。
召开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考察清华大学时的重要讲话精神一 周年座谈会。组织有关高校围绕“三个一流 ”(一流大学群体、一流 人才方阵、一流大学体系)、“ 四新 ”建设、走好卓越拔尖人才自主 培养之路进行交流研讨。
——深化新工科建设。突出“交叉融合再出新 ”,推动现有工科 交叉复合、工科与其他学科交叉融合。推进未来技术学院、现代产业 学院、专业特色学院等建设,深化工科人才培养组织模式创新。加快 推进计算机领域本科教育教学改革试点工作计划。启动特色化高端医 疗装备工程实践创新教学中心建设,推进“工医 ”深度结合。
——深化新医科建设。锚定“大国计、大民生、大学科、大专业 ”
积极探索医科与其他学科专业交叉融合。推进“ 医学+X ”多学科背景 的复合型创新拔尖人才培养。发布《新医科研究与改革实践项目建设 指南》。培育建设一批优质医学院校、一批高水平公共卫生学院。印 发《普通高等医学教育临床教学基地建设和管理规定》,深入推进国 家临床教学培训示范中心建设,夯实高校附属医院医学人才培养主阵 地。
——深化新农科建设。印发《关于加快新农科建设 推进高等农 林教育创新发展的意见》。加强知农爱农教育,深入推进高校耕读教 育,发挥耕读教育树德、增智、强体、育美等综合性育人功能。积极 探索“农+X ”多学科复合型人才培养新范式。多途径强化实践教学平 台建设,建设一批国家级综合性共享实践教学基地。创新科教结合协 同育人机制,积极推动一省一所农林高校与本省农(林)科院开展战 略合作。
——深化新文科建设。召开新文科建设工作会议。坚持价值引领、 守正创新,深化高校文科专业教学改革。推进现代信息技术与传统文 科专业、文科与理工农医科专业深度交叉融合。持续推进中国政法实 务、新闻传播、经济、艺术“ 四大讲堂 ”,强化与实务部门合作,加 快构建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学科体系、学术体系、话语体系。
(六)2023 年 2 月,教育部等五部门关于印发《普通高等教育 学科专业设置调整优化改革方案》的通知。
——深化新工科建设。主动适应产业发展趋势,主动服务制造强
国战略,围绕“新的工科专业,工科专业的新要求,交叉融合再出新 ”
深化新工科建设,加快学科专业结构调整。对现有工科专业全要素改 造升级,将相关学科专业发展前沿成果、最新要求融入人才培养方案 和教学过程。加大国家重大战略、战略性新兴产业、区域支柱产业等 相关学科专业建设力度,打造特色鲜明、相互协同的学科专业集群。 推动现有工科交叉复合、工科与其他学科交叉融合、应用理科向工科 延伸,形成新兴交叉学科专业,培育新的工科领域。
——加强新医科建设。面向人民生命健康,落实“大健康 ”理念, 加快构建服务生命全周期、健康全过程的医学学科专业体系。聚焦理 念内容、方法技术、标准评价等,全方位改造升级现有医学专业。主 动适应医学新发展、健康产业新发展,布局建设智能医学、互联网医 疗、医疗器械等领域紧缺专业。瞄准医学科技发展前沿,大力推进医 科与理科、工科、文科等学科深度交叉融合,培育“ 医学+X ”“X+ 医学 ”等新兴学科专业。
——推进新农科建设。面向新农村、新农业、新农民、新生态, 推进农林学科专业供给侧改革,服务支撑农业转型升级和乡村振兴。 适应新一轮科技革命对人才培养的新要求,主动运用现代生物技术、 信息技术、工程技术等改造提升现有涉农学科专业。服务国家种业安 全、耕地保护建设、现代农业发展、生态系统治理、乡村建设等战略 需求,以及森林康养、绿色低碳等新产业新业态发展,开设生物育种、 智慧耕地、种子科学与工程、农林智能装备、乡村规划设计等重点领 域紧缺专业。积极推进农工、农理、农医、农文深度交叉融合创新发 展,培育新兴涉农学科专业。
——加快新文科建设。构建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建构中国自 主的知识体系,努力回答中国之问、世界之问、人民之问、时代之问, 彰显中国之路、中国之治、中国之理。推动文科间、文科与理工农医 学科交叉融合,积极发展文科类新兴专业,推动原有文科专业改造升 级。强化重点领域涉外人才培养相关专业建设,打造涉外法治人才教 育培养基地和关键语种人才教育培养基地,主动服务国家软实力提升
和文化繁荣发展。推进文科专业数字化改造,深化文科专业课程体系 和教学内容改革,做到价值塑造、知识传授、能力培养相统一,打造 文科专业教育的中国范式。
(七)2023 年 3 月,教育部高等教育司《关于印发 2023 年工作 要点的通知》。
强化交叉融合再出新,深入推进新工科、新医科、新农科、新文 科建设,引领带动高等教育提质创新发展。深化组织模式创新,实施 《示范性特色学院建设管理办法》,加强现代产业学院、特色化示范 性软件学院等特色学院建设,研究推进新型高水平理工科大学建设。 深化培养机制创新,加快集成电路、储能、生物育种、医学攻关国家 产教融合平台建设,深入实施产学合作协同育人项目,完善全国大学 生实习信息平台,加快“ 医学+X ”复合型医学人才培养,加快推进基 础与临床融通的整合式八年制临床医学教育改革,着力构建医学专业 全覆盖的认证体系,组织筹备第十一届中国大学生医学技术技能大赛, 推进农林高校与农科院开展“一省一校一院 ”农科教融汇协同育人, 深入推动本硕博一体化农林人才培养改革。深化内容方法创新,实施 战略性新兴领域教学资源建设计划,加快网络安全专门人才培养,印 发实施《普通高等医学教育临床教学基地建设和管理规定》,构建中 医药经典教学新生态,全面加强涉农高校耕读教育,加快研制文科专 业类教学要点,继续举办中国政法实务、新闻传播、经济、艺术“ 四 大讲堂 ”。深化理论实践创新,深入开展“ 四新 ”研究与改革实践项 目,加大跟踪指导和总结推广。
(八)2024 年 7 月,教育部高等教育司《关于开展 2024 年度普 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设置工作的通知》。
加大本科专业调整力度。对照教育部等五部门印发的《普通高等 教育学科专业设置调整优化改革方案》(教高〔2023〕1 号)和教育 部办公厅《关于进一步做好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设置工作的通知》 (教高厅〔2024〕1 号)要求,着力优化同新发展格局相适应的专业 结构和人才培养结构,更好服务中国式现代化建设。
服务国家战略需求。支持高校面向集成电路、人工智能、量子科 技、生命健康、能源、绿色低碳、涉外法治、国际传播、国际组织、 金融科技等关键领域布局相关专业,有的放矢培养国家战略人才和急 需紧缺人才。
推动专业优化升级。支持高校深化新工科、新医科、新农科、新 文科建设,对现有专业进行改造,培育交叉融合的新兴专业,打造特 色优势专业集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