管理学院·文学院
当前,中国高等教育已经迈入高质量发展的时代,为适应新形势、新要求,管理学院·文学院主动适应新文科建设需要,坚持以立德树人,高质量内涵式发展为目标,守正创新,调结构、强实践,推进专业内涵建设,聚焦实用实效,打造人才培养的特色实用之路。提出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管理为主动的“三联互动”理念,构建“多元、融合、动态、持续”的教学管理模式,营造有温度的学院生态文化,推动学院教学质量和办学效益提质增效。
一、质量为先,构筑“四三三四”教学质量管理体系
本学期,学院教学工作紧紧围绕省级一流专业建设点要求,唯变不变,系统性分析教学质量建设短板,找准教学质量工作提升的切入点、管理执行的落脚点、跟踪反馈的关注点,制定“学院+系部”双驱动战略,将师资、课程和专业建设等要素系统化,合理配置、优化资源,实现质量监控“多元、动态、闭环”。
1.选准四个维度。以管理干部为主动,以学生为主体,以教研室为基础,以教务助理中心和班级学委会为辅助的四个维度,对教学质量实施全方位、矩阵式督导与监控。
2.做实三段检查。按学期期初、期中、期末三个阶段,出台了全覆盖听课制、新教师导师制以及教学诊改等多项有关制度,形成了“三段式”教学检查制度。
3.抓牢三个过程。针对教学的主要阵地课堂教学情况进行检查,包括教学准备、教学过程、教学结果这三类检查,全程化把控教学质量形成过程。
4.用好四个结合。采取常规检查与专项抽查相结合、下行沟通与上行反馈相结合、督查反馈与教师诊改相结合、过程性评价与发展性评价相结合,把教学过程的各环节、所涉及要素组合起来,推动教学质量科学化发展。

学期初校领导随堂听课后与青年教师密切交流

期中教学质量检查系主任工作测评会
二、分类引导,多样化的“教学诊改”活动扎实有效
学院将“教学诊改”作为保障教学质量生成的重要制度设计,发挥“手术刀”的功效。将月度作为阶段改进点,对已发生的教学数据进行全面梳理,结合管理干部巡课、教务助理中心查课、班级学委会周报告、督查听课意见表等多方位信息收集反馈,并依据评价标准把这些数据设定为A、B、C三个等级,数据囊括了督查听课评价、学生满意度、授课计划完成度、教学进度完成率、课程调课率等,进行教学等级评定归类,建立常态化纠偏机制。
一方面,“诊改”作为常规工作,成为定期推进“处理预警”的重要措施。教师所授课程如果诊断等级为C,则定为预警课程,学院教学指导委员会制定“一师一策”的整改方案和措施,要求教师进行反思并阐述其原因,教学管理干部和同行分别进行前后两轮听课、评课,以观察教师课程教学质量提升成效,学院根据教师提供的诊改方案形成质量诊改报告。通过全员参与、全课程、全方位的诊断改进,本学期共11门课程进行了阶段性的诊断,并改进了教育教学方法。
另一方面,“诊改”工作致力于关爱师生的发展和成长,营造关爱、信任和平等的教育教学环境。通过院领导随堂听课意见反馈、学生座谈会意见反馈、教研室期中教学检査测评会等方式收集信息,相继开展“课程思政”“混合式教学”等多主题随堂示范课、“学生最喜欢的授课方式”“我最喜欢的教师”等活动,将表现优秀的教师、新颖的教学方法等好的做法以简报的形式予以宣传公布,以使各教研室、各教师之间互相学习,激发师生自发自觉树立质量意识,共同构育人质量观,营造质量文化氛围。

“课程思政”示范课之圆桌研讨会:竞赛练兵+示范指导

李燕副教授《演讲与口才》随堂示范课
三、主动求变,融通“课、岗、证、赛、文”专业素质教育
学院在长期教学实践中,探索出“两轮驱动,五步递进”的学生综合素质培养模式,即以能力为本位,通过第一课堂与第二课堂的双轮驱动,实施“课、岗、证、赛”一体化专业教育,采用打磨“金课”、岗证融合、赛学结合、文化育人、“两大课堂”协同育人的“五步递进”训练方式,由浅入深地提升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同时注重培养学生的人文素养和综合职业能力。
1.打磨“金课”。把握高等教育新形势,以学科为依托,以课程为单元,组建教学团队,以“财务管理”“成本会计”为代表校级一流课程立项6门,校级一流实践课程2门,初步形成了工商管理专业课程群。本学期采取线上+线下混合式教学改革课程试点6门,在实现学院内涵高质量式发展之路持续发力。同时学院教师开展优质课堂建设革命,不断淬炼教学经验,分别获得校级教学成果奖一等奖、二等奖、三等奖共3项。
2.岗证融合。结合社会需求、行业发展需要,改进人才培养方式,开展学科知识+工作场所知识融合,成功立项财务共享、物流管理、游轮三个“1+X”职业技能试点,本学期已有5位财务管理专业教师取得财务共享中级培训师资格证,着力提升职业技能考试通过率,做到“用即所学,学即所用”。
3.赛学结合。促进专业技能的提高。通过教师指导学生参与职业技能竞赛、校级征文比赛,将比赛与教学相融合,精心组织学生参加院级、省级及国家级竞赛,成绩突出。丁芳草老师带领学生团队获得“物产中大杯”全国供应链管理职业技能竞赛中获得全国三等奖。吴宇军师生团队支援宜昌市秭归县“小飞橙”项目,曾获全国大学生“互联网+”双创大赛省赛铜奖,目前已从理念层进入实质性落地阶段。近期学院共6项获批省级大学生创新创业项目。

吴宇军师生团队支援宜昌市秭归县“小飞橙”
4.文化育人。加强人文素质培养,邀请知名专家学着开展学术讲座。本学期学院已开展3次学术讲座,先后邀请武大文学院院长涂险峰、武生院文学院院长何新文、华师国学院副院长张三夕来我校讲学,汉语言文学专业学生和文化产业管理学生踊跃参加,结束后反响热烈。近距离接触大师,能有效拓宽学生视野,营造学习氛围,是有限课堂教学的有益补充。

何新文院长《“傩声方去疫,酒色已迎春”——中国古代的抗疫书写及其历史启示》讲座现场
5.“两大课堂”协同育人。逐步实现第一课堂以教师为主导,第二课堂以学生为主导,知行合一、学用并举。专业劳动技能教育坚持“一院一特”。本学期共计完成了69学时,累计参与1600余名学生,学院“多元、融合、动态、持续”的协同创新机制初具规模。在“第二课堂”实施过程中,旅游管理手绘中国地图、财务管理专业开展点钞实操、资产实地盘查,文化产业管理缝制“十字绣”、汉语言学习琴棋书画等等第二课堂活动火热开展,对培养学生创新创业能力起到衔接作用。

“小飞橙”品鲜荟

《汉服齐胸襦裙制作》劳动技能课现场

“笛子——交流”主题第二课堂活动现场
四、“引育”结合,营造有温度的学院教学管理生态
学院管理干部主动服务,将学生、管理人员、教师三方紧密联系,引导教师情感表达,培育师生和谐关系,保障教育教学质量。
1.以情化心,突出师生主观能动性的发挥。采取“三了解、三分析、三反馈”主动服务,定期召开座谈会,了解教师、学生及教学效果;开展教学质量的跟踪评价,分析数据、情况及原因,掌握学生学习投入情况; 注重收集学生意见和建议、推广教师教改经验、处理发现问题,做到及时反馈。在本次期中教学质量评估的结果中,学生满意度整体好评率达到 90%以上。

期中教职工恳谈会
2.以情育人,为师生创造良好的心理氛围和教学氛围。增加师生的联系,创建更和谐、友好的师生关系,学院党政班子参加学生鱼宴,马敬桂院长亲自下厨,慰藉新生的思乡之情。学院搜集每位教师的生日等基本信息,在节日、教师生日为他们送上温嚳祝福,拉近师生距离,创建更和谐、友好的师生关系。

马敬桂院长亲自下厨为新生宴烹制菜肴
3.以情激情,以活动为载体搭建师生沟通互动桥梁。营造关爱文化,开展“师生面对面”系列活动,如“学生最喜欢的授课方式”、“我最喜欢的老师”评选,不断激发教师教学潜能,形成良好的你追我赶的教学竞技状态,不断提高教学水平,提升教学质量,从而一次次的激荡和感化,教学产出效能进一步得到激发。

我最喜欢的老师投票现场

五、协同创新,融入“四助式”学生参与治理模式
结合学院专业多、规模体量大、管理人员偏少等特点,运用参与式管理的理念,把学生纳入教学管理中,以“四助式”(助管、助教、助研、助力)模式引领,创设学院教务助理团队,作为学院科研、教学、管理的支撑或补充,以达到教学管理过程的优化控制。
1.助管工作。协助学院管理干部进行信息收集反馈工作,主要通过每日查课、每周简报、教研室动态、收集各班学委会反馈表等项目统计及通知等日常工作,及时发现和协助处理教学管理工作中存在的问题,增强学院教学管理工作能力,提高教学管理水平。

学委会建设
2.助教动态。辅助开展教研室活动、协助教师开展教学活动 、整理历届毕业生档案和开展师生面对面活动。在教师和学生之间架起沟通的桥梁,教务助理中心及时有效地将学情反馈给教师,让他们能及时地发现解决问题,从而达到更好的教学效果。
3.助力宣传。采取“线上+线下”宣传途径,包括教务信息公告栏、教研室公告栏、优秀教师反馈表、官Q等微宣传阵地建设,起到学院窗口展示作用,增加了师生的联系,形成师生互相鼓励、共同进步的精神风貌,凝聚成良好的教风学风。

各系宣传栏

官Q微宣传
4.助研动态。助力学院教师教学研究和科学研究工作,主要包含与大师对话、专业讲座、学术讲坛等“学府讲坛”活动的承办,以及与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的有关工作。本学期,教务中心主任卢珊同学获得了国家奖学金,该中心的成员共10人获得学校三好学生、优秀学生干部称号,占比达到80%。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