楚天都市报3月16日讯(记者柯称 通讯员唐颖 任丽琼)“等我不用这么晚回家,武汉就真的好起来了。”16日凌晨1时许,家住武汉市东西湖区走马岭街新华大队的大学生志愿者王逸康合上登记本,在星光下步行回家。这是他投身抗疫志愿服务的第49天。
王逸康在路口卡点值夜班
49天的连轴转,对21岁的王逸康来说,并不觉得很吃力——他是一名退伍复学大学生,2015年考入武汉生物工程学院,2016年响应国家号召入伍,成为陆军野战部队一员,还曾荣获“义务兵之星”称号。2018年,王逸康退伍复学,目前在该校管理学院读大三。
“若有战,召必回。”王逸康在这场没有硝烟的抗疫战争中,实现了自己退伍时的这句承诺——1月28日,当他得知东西湖区招募志愿者时,他立马向街道“请战”, “我是一名退伍军人,让我上!”
当日,王逸康就正式上岗。“那时周边都没有确诊病例,少数村民防范意识不高,甚至个别人完全不当回事。”王逸康说,首先要做的是和社区工作人员一起,把宣传做到位。他们每天都奔波穿梭在百余户人家300余名居民之间,挨家挨户排查,测量体温,开展疫情宣传、文明劝导等工作。此外,他还主动请缨承担起每日消杀工作。
王逸康张贴防疫宣传画
在路口卡点值守也是王逸康每天的工作任务之一,刚开始他挨了不少骂。值守时,有居民曾想要出去办事、购物,都被他铁面无私地拦下。曾有村民吓唬说要“教训教训”他,王逸康反倒笑了,“我在部队学过擒拿,咱们可以过过招。”
二月初,王逸康在排查登记时发现,社区内仍有一家理发店在营业,他立即上前劝导。店主“轰”他走,王逸康不依不饶,拿出手机把最近聚集性病毒传播的案例一个个读给店主听。“不能因为你个人的小利益,而让其他人的努力白费。真万一有什么,岂不是害人害己?”王逸康终于劝说店主关了门。
“随着疫情的变化,大家通过新闻和我们的宣传,越来越了解新冠病毒,对我们的工作也越来越配合。”王逸康说,接下来的工作难点变成了保障居民生活物资供应。
王逸康为村民配送生活物资
村民们渐渐记住了这个“跑得快,做事麻利,随叫随到”的小伙子,有什么事都喜欢找“小王”,他成了大家心中的“百事帮”。
“很多老人是独居,他们的子女大多在武汉中心城区工作生活,没法回来。”王逸康将这些老人都在登记本上一一做上记号,“要求是无接触配送,我们一般通过微信提醒大家定点去取,这些做记号的我就知道要送到家里去。”
每次送货,王逸康一定要跟老人聊上几句,问问最近的情况,家里有没有需要维修的,检查一下患慢性病的老人是否按时吃药了,“社区工作人员把老人们需要的药品采购回来后,由我们志愿者去派发,我担心老人健忘,送过去的时候就提醒他们一天吃几次,一次多少粒,并在盒子上做好标记。”
王逸康为村民配送生活物资
王逸康回忆,最忙的是武汉拉网式大排查的三天。但那时他却不觉得累,反而很兴奋,因为 “有一种发动总攻的感觉”。排查后,只有实施更严格的管控措施才能巩固成果,王逸康再次主动请缨,要求参加卡口夜班值守任务。“我年轻、身体素质好,各位叔伯就不要跟我争了。”2月20日起,结束一天志愿服务的王逸康,每晚8点至次日凌晨1点,都会值守在卡口,风雨无阻。
“现在,我所在的社区被评定为低风险区,大家可以小范围内适当活动了。希望我早日‘下岗’,说明战斗胜利了!”王逸康看到明显好转的形势很开心,但他也提醒大家, “现在还没到松劲的时候,在部队时,教官就教导我们,敌人往往会选择你自满大意时反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