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月,我们和学校合办的新型学徒制班又要开班了,一共400人,比去年翻一番!”4月27日,在黄石市的湖北东贝集团,该集团人力资源部部长胡荣之向湖北日报全媒记者介绍,这两年,他们和湖北工程职业学院校企合作密切,员工积极性高,主动报名学习的越来越多。
湖北是首批国家试点建设产教融合型城市的18个省份之一。近几年来,我省高职院校积极深化校企合作,72个职教集团在深化产教融合上成效显著,加盟行业、企业、科研机构达千余家。
技能人才的火种
企业最缺什么样的人?技能型人才!
胡荣之说,校企合作就是培养“技能人才的火种”,让他们成为企业的中坚力量。新型学徒制班和订单班是其中最重要的两种方式。去年5月,东贝与湖北工程职院首开新型学徒制班,招了150名员工,今年4月结业,全部通过5个工种的职业认定考核。“当时招生时有人提反对意见,说人都去学习了,生产怎么办?所以招之前还是做了工作的。”首批学员线上课程30%,其余70%去学校上,企业通过一系列奖励措施激励大家。首批学员结业后,其他员工看到他们既能拿证书,又能学到本领,还有机会得到奖励,积极性更高,踊跃报名学习。企业还和学校商量,今年老师将到车间教学,工学结合,校企深度融合。
东贝与湖北工程职院开办的订单班更受欢迎,3月,32名“订单学生”到企业实习。胡荣之介绍,“学校和企业共同出老师,共同安排课程,一对一指导,企业文化渗透在教学中,学生一毕业就上岗,对企业也有认同感,能和企业共成长。”
记者了解到,以前职校的订单班多是实习式订单、就业式订单,而这种企业“全程参与育人式订单”优化了培养模式,能实现校企“教学、实习、就业”全过程融通,“资源、组织、文化”全方位融合,共同打造校、企、生利益共同体。
职业教育的灵魂
产教融合、校企合作是职业教育的灵魂。
采访中,多位业内人士指出,我省高职院校合作企业多、校外实习基地多、学生就业率高,但真正深度融合、双主体育人的合作企业较少。这两年,一些职校在校企合作的深度与广度上得到了加强。
湖北工程职院党委书记刘海平认为,推进产教融合,应树立跨界意识,教育要与其他行业融合,具体来说就是“四链融合”:围绕产业链调整专业链、围绕专业链建设课程链、围绕课程链培育人才链,形成闭环,螺旋式上升,增强职业教育的适应性。目前,学校对接产业地图,优化专业布局,对18个传统专业进行数字化、智能化升级改造,新建新工科专业8个,为黄石四区N园培养技术技能人才,推动职业教育全面融入黄石经济社会发展大局。此外,学校与华为、特斯拉、吉利汽车等龙头企业合作,开设订单班、冠名班,把企业需求前置到教学环节。同时引企入校、引校入企,学校“千名教师进千企”,引进15名行业领军人才进学校,建设博士工作室和技能大师工作室,让学校像工厂、课堂像车间、老师像师傅、学生像学徒,实现产教联动发展。
4月30日,在武汉交通职业学院与华中数控共建的实习基地,记者看到,学员在示教器上编程后,码垛机器人将输送机上的圆盘状物体吸起,向左旋转90°后,整齐地堆放在其他2个圆盘状物体之上,三者被摆放成一个紧密、整齐的圆柱。码垛机器人被用于仓库中,可减少劳动力、降低劳动强度,整个编程过程约为5分钟。而几年前,学生实训的场景是:在教室里学习编码,通过视频观看操作过程。
“产教融合正逐步走向深入。”该校智慧制造产业学院院长帅海燕说,现在学校和行业企业深度合作,企业派工程师在学校教授学生,学校教师也去企业实地体验、学习,校企双方专业群共建、课程共享、标准共定、人才共育、师资共培、基地共建、文化共融、比赛共设,行业技术更新迅速传导到校园中,教学课堂得以融会贯通,也给了高职教学科研引领行业的可能。
“1+X”赋能职业教育
为推进职业教育改革,2020年,我省实施职业教育赋能提质专项行动,推进1+X证书制度。全省54个试点高等职业院校、190个试点专业、10.3万在校生参加了技能培训,1.6万人通过了职业技能等级证书考试。
“我们学校2019年入围首批1+X证书试点院校,至今分3个批次累计获批试点19个,包括WEB前端开发、电子商务数据分析、工业机器人集成与应用等33个职业技能等级证书(含初、中、高级)。这些证书基本涵盖了学校各专业群。受疫情影响,2020年上半年仍采用线上学习等方式,组织学生考证,参与人数198人,通过率80.82%。”襄阳职业技术学院教务处主任罗纯介绍,对接“1+X”证书试点,学校深入推进以“教师、教材、教法”为核心的教学改革,促进书证融通,开发一批活页式、工作手册式新形态教材和国家职业教育规划教材。
省教育厅介绍,我省将持续推进职业教育赋能提质行动计划,以“1+X”证书试点为重点和纽带,多部门联合,建立产业人才数据平台,研制职业教育产教紧密对接谱系图,鼓励职业院校开展混合所有制、股份制办学改革试点,扩展“政校行企”合作的深度与广度,形成多方协同育人的长效机制。
(湖北日报全媒记者 方琳 张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