谁说90后是“自私的一代,颓废的一代,垮掉的一代”??有这么一个人,他就用行动诠释着什么是真实的90后大学生,什么是具有爱心奉献和高度社会责任感的90一代,什么是我们90后的真善美,他就是杨子威,武生院建筑系的一名90后大学生,一个心灵最美的90后大学生。作为“睡在杨子威下铺的兄弟”,在亲历了他的传奇故事后,觉得有必要记录下他的点点滴滴,让90后的亲们学习一哈。
2008年4月3日,18岁,将义务献血作为自己的成人礼。
2008年10月15日,再次义务献血并加入中华骨髓库。
2009年11月17日,骨髓配型成功。
2010年元月3日,成功接受骨髓捐献手术,成为全国第1462例,也是中华骨髓库2010年第一例骨髓捐献者,是湖北省2010年年龄最小的骨髓捐献者。
2010年元月5日,将湖北省红十字会给他的5000元康复慰问金,汇入了四川师范大学白血病患者李瑞芳的爱心募捐账户。
2010年元月8日到10日,连续参加三场套读班自学考试。
2010年元月11日,武生院授予他晨光学子一等奖学金,这是学校对品学兼优学生最高的奖励。
2011年3月2日,在北京第二次授受骨髓捐献手术,将骨髓捐献给原来的白血病患者。这一次,他又把5000元慰问金存入了四川师范大学白血病患者李瑞芳的账户。
一年之隔,两度捐献骨髓,在全国极为罕见……
他说,良知告诉我,我的态度关乎一个人的生命,我必须要去做。
他说,我觉得这件事情很平常,只是配型这个小概率事件恰巧被我碰上了而已。
他说,我以我的亲身经历告诉大家,捐献造血干细胞对于我们个体本身而言没有任何伤害,甚至还能帮助我们清除血液中的杂质,我期盼更多的人能够加入中华骨髓库,为更多的白血病患者带去生的希望。
无论是寒冷的冬日,还是温暖的春季,小威用他青春的热度带给别人生的希望,他以自己的实际行动诠释着生命的高贵,也把90后大学生无私奉献的情怀洒遍了大江南北。
献血是他18岁的成人礼
小威的父母亲都是公务员,父母向来热心社会公益,曾多次献血。在家庭环境熏陶和影响下,杨子威从高中起就一直希望能像父母那样帮助有需要的人。16岁那年,他刚拿到了身份证,便兴冲冲地来到义务献血点。当得知不满18岁不能献血时,他拿出身份证说:“我有身份证了,我已经是个成年人了。”尽管最终他没能如愿,但那颗博爱的种子却深深埋在了他心底,慢慢的生根、发芽。
2008年初春,他在武生院即将迎来18岁生日。小威想着拿什么来标记我的成人礼呢?
义务献血!对,解除16岁那年的遗憾,小威一下子迫不及待起来。这次不会再出什么状况吧?他干脆提前十几天,在一个周末专门坐车来到江汉路佳丽广场门口的义务献血车上仔细询问了献血的条件和过程。在得到肯定的答复后,他终于可以开始倒计时:十天、八天、五天、三天、一天……多年的愿望终于得以实现!
看着血袋慢慢地涨满,他心里迅速漾开无言的快乐,同时一种终于等到梦想照进现实的幸福由心而生。回到寝室看到窗外的柳树,破茧而出的嫩枝尽情地挥洒着淡淡的绿色,他不仅快乐着自己的生命,也为别人的生命抹上了一屡新绿,这种幸福也许只有小威才能品味吧!
责任与担当是他大学校园生活的标签
校园的日子总是充实而美好。在系学生会文艺部跟同学们共处了一年,他就因为认真积极的工作态度和出色的工作成绩被同学们推举成为新一任的文艺部长。更大的舞台,也意味着更大的责任,更大的挑战。他上任的第一个艰巨任务就是组织当年的迎新晚会。这一年,建筑系刚刚从园林系独立出来,没有单独的学生会办公室,没有充足的晚会经费预算,也没有足够的节目来源。但新生已经报到了,一定不能让他们失望,一定要让他们感受到学校老师和学长的热情、集体的温暖。杨子威给自己下了死命令:困难再大也一定要办好这台晚会!
没有节目去其他系邀请、没有场地自己联系、没有道具自己制作、没有经费自己掏包……我们这些曾经一起“战斗”的“战友”,回忆起当时情景仍然掩饰不住自豪:“那是一台人人称赞的晚会,我们自己也觉得非常满意!”
2010年元月11号,建筑系举办毕业生篝火晚会,刚捐完骨髓身体还没完全康复的他一来到现场,便受到了同学们的热情欢迎。而由他领头的交谊舞再次将晚会推向高潮。
2009年10月,甲流席卷全球,处处拉响防控警钟。副班长王翡翠因突发高烧不得不在校医院接受隔离治疗。虽然学校领导和辅导员经常前往看望她,宽慰她,但惊慌不安的情绪仍然盘踞在她心头。她怕同学们会远离她,排斥她。这时,她的手机响了,屏上显示发送者姓名:杨子威。
“怎么样?还发烧吗?”
“想吃什么?要不要我去帮你买点你爱吃的东西?”
“要不要我帮你送点什么东西过来?”
一条条短信,一个个电话,内容那么平实家常,口吻那么熟悉亲切,可就能给王翡翠带去勇气。她说:“在杨子威的鼓励下,我确信自己过两天病好了就能出院,而且出院后同学们也会照以前一样接受我的。”
再次献血成为中华骨髓库志愿者
初次献血刚过了半年,小威和同学们又再次相约去到佳丽广场义务献血,这是献血最短的间隔期。在献血车上等待时,医生给了他们每人一张捐献造血干细胞的公益宣传单。他和同学们都毫不犹豫地填写了申请表并进行了血样采集,从而成为一名光荣的中华骨髓库志愿者。后来杨子威坦言,当时并没有多想,只需要多抽5毫升的血留作初配样本,他想反正都献了400毫升了,也不在乎多抽这一点。而之后大家也没把这件事放在心上,毕竟配型成功率不到万分之一。
但是,小威偏偏就碰上了这万分之一的机率!偶的神啊,小威的运气真是太好了!
善良与执着让他勇敢地选择捐献骨髓
2009年11月17日,我们正在教室自习时,小威突然接到了中国造血干细胞捐献者资料库湖北分库管理中心工作人员小章的电话:“你保存的血液样本与北京一位15岁的白血病患者配型成功。……我还将和你联系,你自己考虑好是否捐献。”一听到这个消息,我们都说小心对方是骗子,小威开始也不信。
当小章第二次来电话时,出于谨慎,小威略略犹豫后问道:“能告诉我对方的情况吗?”小章解释说,根据要求,双方不能互通信息,但对方肯定急需骨髓救命。“是否愿意捐献,关键在你以及你家人的态度。”
“我同意捐献。”小威果断回答。
为了不让父母担心,小威先瞒着家人进行了复查。复查结果显示,自己是比较理想的供体。红十字会再次征求他的意见:“在签署捐献同意书前,你还可以改变主意,一定要慎重考虑。另外,必须要你的父母签字同意。”
这显然难倒了小威。由于担心父母有顾虑,他一直等到即将入院进行手术前几天,才把这个决定以一种类似最后通牒的方式告知家里。小威的父亲后来说:“12月26号,杨子威打电话告诉我,他30号要入院捐献骨髓,并说自己已满18岁,能对自己的行为负责,不需要父母同意。当时我正在外地出差,接了电话后我一整夜没合眼,除了担心他的身体外,最让我伤心的是他的态度。”最疼爱杨子威的爷爷奶奶、外公外婆四位老人乍一听说也被吓倒了。老人家吵吵要直接把他从武汉领回家。
虽然知道儿子是在跟自己赌气,但可怜天下父母心啦!再说,儿子的决定也是善意的、勇敢的,谁也不能轻易抹杀一颗善良、热情的心。作了一番激烈的思想斗争后,杨爸爸花了整整一天的时间上网查看有关资料,终于默许了儿子的选择。
父母终于同意了,专程请假来汉陪护。小威喜出望外,又有些不好意思。父母的到来,给了他最强有力的支持。
在与红十字会工作人员和医生沟通后,他们在12月30号下午办理了入院手续,为元月3日的造血干细胞采集做术前准备。为了减轻心理压力,他和父母一起住进了红十字会安排的宾馆里。
2010年1月1日,得知小威入院的消息后,既佩服又感动又心疼的同学们都纷纷自发带着水果和花蓝去给他打气。“杨子威,你太帅了!”一拍肩、一碰拳,杨子威的担忧在兴奋中消散。辅导员童姐、同学们和他约定好了,每天都来陪他。
2010年1月3日,手术持续了将近四个小时,小威的血液相当于已经循环了两次,抽出的血液经离心机分离出造血干细胞后又回流到体内。双臂插着针管,手术期间一动也不能动。手术结束后,小威的脚很麻,不能落地走路。
我们系的文艺部美女部长秦晓薇到医院去看他时,很认真地问他:“如果医学没有这么发达,如果不是采取抽血而是采取骨髓穿刺的方式,你还会捐献吗?”杨子威毫不迟疑地回答:“当然!”
第二天一大早,父母千叮咛万嘱咐后,依依不舍地坐上了返程的火车,父母回去了,房间突然空了,小威坐在沙发上一边看电视,一边等他的同学们。这时,他在电视上看到四川师范大学经济与管理学院2008级硕士研究生李端芳不幸得了白血病无钱医治,当时就萌发了将康复慰问金捐献出去的想法。
接他回校的车就在楼下等着,他只记下了李瑞芳室友的手机号码,便匆匆上车回到了学校,回到寝室的小威立即拨通了李瑞芳室友的电话,询问了李瑞芳的病情,在得知李瑞芳收到社会各界捐款的14万已近用尽后,他简单收拾完衣物,还没来得及接受同学们的欢迎,就和同学一起去银行办理了汇款。
这次,真的可以坐下来了,办完汇款后,杨子威突然觉得很快乐,一种前所未有的快乐。如果给他一双翅膀,他甚至可以飞起来,飞到空中他还能高歌一曲,帮助人的感觉竟是这么奇妙!
第二天,小威的事迹已经在同学们中间迅速传开,成为学校里师生夸奖的对象。学校也授予他晨光学子一等奖学金,这是学校对品学兼优学生的最高奖励。在颁奖座谈会上,杨子威为大家带来了一个好消息,他捐献的造血干细胞已移植到和他配型成功的患者体内,手术非常成功。
生命的呼唤让他毫不犹豫地选择再次捐献
今年春节前一天,小威突然接到中华骨髓库的通知,说他之前捐献骨髓移植的那个患者供体复发了,生命垂危,希望他进行二次捐献。
仅一年之隔,又要进行二次捐献,杨子威陷入两难之地,“一开始犹豫过,毕竟二次捐献的例子太少了,全国也就十几例。我家里就我一个小孩,不考虑自己,也得考虑家人。”家人听说他还要再次捐献,杨爸爸和杨妈妈终于忍不住了:杨爸有时吃饭时眼泪突然哗地下来了,杨妈怄气拒接这个“不听话的孩子”的电话……
为了让家人放心,也为了让更多人了解捐髓的科学常识,小威请在日本、加拿大、澳大利亚的同学在当地查询,把中外文资料两相印证,最后认定捐髓对人体无害,甚至还能起到一定程度的清除血液杂质的积极作用。这才最终获得了父母的许可。
多次捐髓的例子在全国极为罕见,目前仅有十余例。但他说,即使对自己有一点轻微损伤,也是可以承受的。自称理想主义者的他希望任何事都能得到一个完美的结果,这次也一样。他知道远方一个生命正在等待着他的挽救,在反复动员亲朋好友做通父母的思想工作后,他决定二次捐献。
2011年3月,小威在父母陪同下赶赴北京道培医院。杨爸爸回忆说,“当时医生说二次捐献确实很少,现在反悔还来得及。”可我们勇敢的小威平静地告诉医生,“如果这次不试试,以前做的努力就前功尽弃了。” 3月2日上午,在父母的陪伴下,21岁的小威顺利完成了第二次造血干细胞采集术,把生的希望再次送给了去年他曾捐献过的白血病患者。幸运的是,手术非常成功。
手术后在医院休养的日子,小威依然惦记着四川师范大学经济与管理学院白血病患者李瑞芳的病情,他毅然把北京红十字会送给他的5000元康复慰问金又一次存入了李瑞芳的捐赠帐户。
3月28日,航天英雄杨利伟将军到武生院视察,小威回到学校,受到杨利伟将军的亲切接见,并亲自为他获得“武生院优秀青年志愿者标兵”颁奖。
小威说,按照惯例,骨髓移植捐献者和被救助者在一年内是不能见面的。那位白血病患者的母亲写来了感谢信,信中提到,女儿希望妈妈代为转达一句话给好心人:妈妈给了我第一次生命,那么这位好心人已经给了我第二次生命,现在又给了我第三次生命,我要好好地活着。
对于那个远在北京的小姑娘,小威和他的父母都给予了深深的祝福:“第二次希望要比第一次希望大得多,听说第二次的采集成功率在90%以上,祝愿她身体能早日康复!”
两度捐献骨髓,两次捐献慰问金。可爱的小威只是平淡地说:“我以我的亲身经历告诉大家,捐献造血干细胞对于我们个体本身而言没有任何伤害,我期盼更多的人能够加入中华骨髓库,为更多的白血病患者带去生的希望!”
小威不仅是我们90后的榜样,也是所有人的榜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