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习动态
当前位置: 首页 >> 学习动态 >> 正文

汉网:解析“杨子威”现象:90后大学生特质探微与人文精神重塑

发布日期:2011-12-13    点击:

对于90后年轻人而言,有人认为他们处在一个难于言说、语焉不详的时代。在这个飞速发展的年代,各种从未想象过的事物竞相涌现,他们享受着中国的高速经济增长,以及随之而来的消费主义和全球化。然而,正处在转型期的中国,生存环境的复杂性同样深刻影响着90后年轻人,他们行步匆匆,又不免步履杂乱,自信又脆弱,期翼又失望,奋进又颓废,复杂地交融在他们的身上,铸成了如此斑斓多彩、莫衷一是的独特的“90后”。

遗憾的是,90后的一代年轻人在不少中老年人的眼里,更多地被视为“自私的一代”、“颓废的一代”,甚至认为是“垮掉的一代”,他们缺少理想和信仰、无社会责任感,功利欲望心强烈、过分自我和追求个性,既无正确的现代价值观作为指引,更无传承优秀的传统价值,这使“90后”后处于一种精神匮乏的“悬空状态”,势必也会造成他们在行为上的失范,也使他们的形象蒙上了一层灰色黯淡的色彩。

对于90后,无论是褒是贬,是赞赏还是批评,评论结果是客观或者片面姑且不论,但至少代表社会一种声音,一种舆论倾向,一种对于未来社会承担者即90后的一种忧思。

然而,教育界人和网民最近热议的“杨子威”现象,其主角杨子威被称之为“心灵最美的90后大学生”,是来自武汉生物工程学院建筑系的一位普通学生,尽管一直品学兼优,但并不为外界所熟知,可谓默默无闻。最近,因为他列入“2010度中国大学生年度人物”候选人,人民网向社会公布了他不同凡响的一段闪光历程:18岁,他将义务献血作为自己的成人礼;2010年,他是中华骨髓库第一例骨髓捐献者,亦是湖北省年龄最小的骨髓捐献者;2011年,患者生命再次告急,他义无反顾再次捐献骨髓。仅仅一年,两度捐献骨髓,在全国也极为少见;随之,又将自己的康复慰问金汇给另一白血病患者…….

杨子威很快成为大批90后青年关注的“网络红人”,专家学者也纷纷研讨“杨子威现象”,《中国青年报》、新华网等主流媒体也随之跟进……,杨子威本人也因此“名噪一时”。

对于杨子威事迹,他的同龄人即90后又如何看待他的系列爱心行为,他的行为能在他们当中,得到真心认同和积极反响吗,而我们社会各界尤其是教育主体即学校又该如何引导学生拥有正确主导价值观,这些都是值得思索的问题。

一、 从“杨子威现象”重新认识90后:崛起的新一代

关键词:自主开放;网络化生存;多元化价值观

随着市场经济的飞跃发展和信息资源的不断开放,国家经济形式呈现多样化,“90后” 大学生对社会的认知比他们的前辈更为丰富和趋于理性,价值观念呈现出明显的多元化趋势。 “90后” 大学生大多拥有电脑,他们更加依赖网络,也善于利用网络获得信息,这对于他们人生观、价值观和世界观形成都会产生重大的影响。他们关心国家前途和命运,关注社会现实问题的解决,同时也较了解中国社会的主流思想和价值观;他们重视物质生活质量,同时他们的目标定位受到市场经济大环境的影响。9O后思想早熟、意识独立,年轻让他们充满自信、充满激情,抱有对自己未来毫不怀疑的自信和从容,善于把握机会展现自我,蔑视形式注重实用,在价值观上趋向多元,无论是追求家庭、事业或者其他的幸福,从总体看他们的人生目标多数趋于平实,且这些目标并不违背社会要求。可以说,多数青少年在人生价值目标的选择上是积极向上、符合社会要求的。在价值目标实现手段上,“90后”青少年表现出新生代所应具有的锐气。他们相信个人努力,相信个人奋斗,相信通过正当竞争最终能够到达理想的彼岸,这与国际主流是一致的,显示出一个开放的社会对新生代的积极影响。

杨子威现象的产生,绝不是偶然的,它反映了在主流意识形态影响下,我们90后年轻人对责任感的承担,90后年轻人对社会生活各方面(如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的现状与活动的关心、了解与行为投入在某种程度上反映了主体的社会责任感。90后青年人关注政治,关注民生,热心公益事务,对传统美德抱以高度敬意和认同,大批90后大学生网友热捧杨子威,称他为“平民英雄”,“即使不曾谋面,却被他深深感动”,亦称“他是用行动诠释着什么是真实的90后大学生,什么是具有爱心奉献和高度社会责任感的90一代,什么是我们90后的真善美”,这些言论都反映出当今人们内心对美好事物的祈盼!。而从众多媒体如火如荼报道杨子威事迹来看,也反应了在一个社会急剧转型和巨大变迁的今天,人们仍然对扶危济困、助人为乐等传统美德保持着敬意。

爱永远在继续,我们更欣喜的看到,杨子威多次义务献血、捐髓、捐款的“爱心三部曲”感动了校园内外:他所在的母校即武汉生物工程学院成立了“杨子威献血捐髓志愿服务队”,目前已有1500多名师生报名,其中100余人加入了中华骨髓库志愿者队伍,而且影响着越来越多的人加入到爱心行列中………..

这一切,让我们有理由相信,以杨子威为代表的优秀90后大学生,他们身上展现的思想光环,展现的社会责任感,正是我们的民族兴旺发达的希望所在,他们不是“垮掉的一代”“自私的一代”,而是“值得信任、大有作为、堪当重任的新一代”。

二、我们该做什么:以武生院为例谈高校教育的成功探索

关键词:价值引导;人文精神;生命教育

“90后”大学生因为成长环境、时代特点的不同,呈现出一些新的特质。90后生活在这样一个价值多元、信息爆炸的当今社会里,年轻稚嫩、涉世未深的学生,所受到的负面影响在所难免,其中属于价值方面的更为突出。面对五花八门的多元价值,每个学生的价值选择极为重要,因此,价值引导必须成为当代社会、学校。家庭教育的重要一课。

杨子威事迹的产生固然有家庭教育良性熏陶的原因,也有学校等大课堂对他的积极影响和陶冶。在如今功利化日趋严重的社会里,大学的人文功能逐渐被弱化被遮蔽,显然是我们这个时代的悲剧。大学应该是承载梦想和信念的地方,大学的精神或文化更是一种魅力所在,它因年轻而显得激情时尚,因历史而显得底蕴深厚,在这种激情和深厚之余,大学应当始终保持着一份冷静和理性,不为藩篱所困扰,不为名利所诱惑,不为潮流所左右,保持一种高贵和纯然之气。无疑,武汉生物工程学院这所在社会中享有相当美誉度的民办高校,十余年来的发展历程为大学精神的诠释交了一份让社会各界满意的答卷,从建校伊始,就一直秉持公益为本的办学理念,坚持“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整合校内外资源,全方位地注重塑造学生的人文精神。人文精神作为一种文化活力,是一个民族、一个人内在的修养与灵魂,也是大学教育的核心内容之一,在此方面,武生院亦做了不间断积极探索,集十余年来之功,已然结出不少丰硕成果。

尤为值得一提的是,武生院对生命教育的重视度,它关注的是以人为本,关注人的价值与尊严,重视对人的生存境遇的无限关怀,值得更多高校去思索和借鉴。一个人只有认识到自己的生命是最可爱,最可贵,最可敬的时候,因为它是有限的、独特的,不断超越的,他才会更自觉地选择有意义的人生。崇尚自我的90后,在社会生活中,一旦对自我价值有了深刻理解之后,必然会升华人生价值。自爱是有爱的基础,爱已是爱人的基础,进而才能“仁者爱人”,“博爱大众”。

武生院的生命教育是潜移默化地,从里到外地,全方面地深入人心,这种关爱生命的人文氛围在学校处处可见,尊重学生,关爱学生,为他们的良性健康发展提供最宽松的平台,于细微处,皆可感受。在这里,学校广开各种途径,自上而下,无论是在校园文化环境建设,学生社团活动开展,各种课外实践活动,还是在舆论倡导宣传,教师课内外点滴教导、对贫困学生关怀扶持等方面都是围绕学生珍爱自我生命,追求生命价值,进而关爱所有的生命为目的而展开的。这样的教育不是简单的说教灌输教育,而是用一种温和渐进的方式传递一种清明淡定的思想力量,符合学生认知规律和心理规律。正如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所说的“只有能够激发学生进行自我教育的教育,才是真正的教育”。当学生能自觉认识到什么是对的,什么是该做的,他们才能用一种正确的方式为人处世,才能把学校传递的思想力量转变成一种有效成分,帮助自己建立一种有意义的积极人生。所以,在武生院涌现的杨子威、许大卉、黄鸿丽等富有仁义爱心的优秀大学生绝不是偶然现象,有了这样一片欣欣向荣的充满爱的人文沃土,相信在不久的将来,会出现更多的优秀学生把爱心传递下去,事实已证明,越多越多的人在这些优秀典范的积极带动下,一扫原先之颓废消沉之气,出现良好的发展态势,做好自我,热心公益事业,体现出强烈的社会责任感和使命感。

总之,“90后”青少年还处于生命历程中的探索阶段,人生观、价值观尚未完全定型,这就需要高校和社会各界用爱心、恒心和耐心,通过各方面的努力,正确引导和教育,这一代的大学生终有一天会独当一面,走上社会的中心舞台,成为世界的主宰。(作者:高竞艳)

版权所有 2004-2023 武汉生物工程学院财务处 鄂ICP备09018573号 鄂公网安备42011702000058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