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创新驱动发展的时代,武汉“后浪”涌动,“90后”“00后”创业弄潮儿层出不穷,他们在新赛道上奋力奔跑,创造一个个创新奇迹,不断掀起下一个风口。市促进中心推出《创业新锐》专栏,联合长江日报、武汉市广播电视台等媒体挖掘一批创业新锐,通过展现创业道路上锐意进取、开拓创新的优秀案例,传递爱拼会赢的精气神,为更多奋斗在创业路上的“逐梦健儿”提供启发和支持,为武汉高质量发展注入新的活力与信心。
在武汉生物工程学院创新创业学院5楼,有一家名叫浮光略影的AI摄影馆,这里没有摄影师、修图师,用户可以自助式拍摄照片,一切由人工智能提供服务。
这家AI摄影馆的主人是武汉生物工程学院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学院大四学生唐长春,依托学校人工智能实验室的产学研合作,自主研发全智能影像解决方案,构建“AI+数字孪生+生物识别”技术生态体系,推动摄影行业向智能空间转型。

△唐长春在维护系统。
从校园小贩到千万级科企
产学研合作助力AI摄影“破圈”
“大家认识我大多是因为这家AI摄影馆,但其实我很早就开始创业了。”回忆起自己的创业经历,唐长春坦言,刚上大学时,他便做起手机销售的生意,后来还做过电商,最后受学校双创氛围影响,在武汉市创业天使导师的指导下,走上了科创路,“一开始创业只是想赚钱,后来在实践中才发现,只有‘硬技术’才是‘真本领’。”
2022年,就读大二的唐长春结合自己的摄影爱好,依托学校人工智能实验室的技术支持,研发了集成智能布光机械臂、AI构图辅助仪等硬件产品,创立武汉市浮光略影文化传媒有限公司,进行成果转化,在学校里面开了这家AI摄影馆,实现全流程自动化控制。
“灵感来自大头贴,想要让拍照像拍大头贴一样轻松有趣,又能拍出摄影棚的专业品质,这就需要通过AI技术来实现。”唐长春提到,团队白手起家,在硬件开发初期,面临资金和场地的双重困境,学校给予了极大支持,专门为他们腾出了一间120平方米的场地。此外,他创业的第一桶金也来自学校组织的创业大赛。
“这个造型真不错,美极了。”“我要拍一张正式一点的登记照。”3月24日,随着好天气的到来,浮光略影AI摄影馆比往常更加热闹了。用户在电脑上选定照片类型后,站在摄影幕布前,灯光自动调节好亮度,用户按屏幕提示摆好姿势,相机便会自动拍摄。回到电脑前,照片已完成初步修图,用户可进一步精修。在浮光略影AI摄影馆,证件照、形象照、写真照、结婚照均可“一键”自拍,效果媲美专业摄影棚。

△浮光略影取得的软件著作权证书。
浮光略影AI摄影馆开业即火,首月营业额达2万元,次月突破6万元。通过加盟模式,该馆在武汉多所高校设分馆。同时,公司还向全国影楼出售设备与方案,助力影楼成本降低30%至40%,效率提升3倍以上。目前,全国已有500多家影楼采用其方案,公司累计营收破千万元。2023年1月,公司在武汉股权交易中心“青创板”挂牌。
在试错中寻找新方向
首创软硬件一体化全智能摄影系统
“作为一家初创型企业,看似营收不错,其实盈利只有20%左右。”唐长春坦言,做硬件设备成本高昂,投入巨大,导致公司长期入不敷出,2024年濒临倒闭,那段时期他非常迷茫,“我甚至开始找工作,拿到了一家企业offer,是大家眼里的‘铁饭碗’,入职前夕,我迟疑了,满脑子都是这两年的创业经历,不甘心看着自己一手创立的品牌就这样没了。”
2024年下半年,AI大模型的风越刮越猛,在学校老师引导下,唐长春找到突破口——在之前做硬件集成的基础上加码了AI大模型的研发,和团队一起自主开发了文生图和图生图系统。
“依托高精度AIGC图像生成模型,以及像素重组和AI人像重塑等技术,我们只需采集人物面部状态,便能对人物的各个参数进行定向生成,出来的照片可以换成你想要的任意背景和姿态。”唐长春解释,通过文生图、图生图,可以极大程度提高传统摄影行业拍摄效率、降低拍摄成本,进一步为传统企业赋能降本增效。

△唐长春指导同学使用AI摄影。
随着团队规模不断壮大,唐长春在东湖高新区大学科技园租下了一间新的办公室。这间办公室里,陈列着各式各样的参赛奖杯,墙上挂满了参赛证,见证了团队的成长与荣誉。2024年11月,他带着这个项目参加2024年武汉市创业十佳大赛暨“创客中国”武汉市决赛,荣获创客组“创业十佳”称号。

△唐长春在2024年武汉市创业十佳大赛暨“创客中国”武汉市决赛现场路演。
“创业过程中,政府、学校给了我很多支持,让我感受到了武汉丰富的创新资源,给予我在汉持续创业的信心和底气。”在唐长春眼里,企业家精神是创新和坚持,只有持续创新才能保持核心竞争力,只有坚持才能够实现目标,“未来,我们将持续深耕前沿人工智能技术,积极推动图像生成式模型在多场景中的创新应用,致力于成为行业发展的引领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