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是武汉生物工程学院“十四五” 规划的攻坚之年。为全面贯彻落实国家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全力推进学校双创教育高质量发展,培养双自双创应用型高素质人才,我校创新创业教育工作稳中有进,质效并举,取得显著成效。
一、强化制度建设,提升管理效能。出台《大学生创新创业导师暂行管理办法》《大学生创新创业赛事管理办法(试行)》《武生院关于进一步优化“长河杯”系列创新创业大赛实施工作的若干意见》《武生院创业园区入驻企业暂行管理办法(试行)》,稳步推进建章立制,健全制度体系。
二、加强平台建设,赋能园区发展。我校入选首批省级创新创业学院和创新创业教育实践基地建设单位;武生院科技园孵化器获批为省级科技企业孵化器;武生院科技园孵化器在2024年度第二批市级科技企业孵化器认定为专业型;武生院创业园区在2024年武汉市创业孵化基地复核合格,连续三年获补贴累计45万;众创空间、科技孵化器顺利通过考核,获评合格。
三、优化课程体系,加强师资建设。调整《大学生创业导航》(国家级一流课程),组织9名专(兼)职教师,开展大学生创业导航课教学,开设课堂31门,覆盖3467名新生(本科),组织集体备课活动2场;开设SYB师资培训班,30名教师如期结业,创业培训师资队伍已扩充至42人;成功举办2024级新生“人生赢在双自双创路上”青春之旅优秀校友事迹首场报告会;新增6名校友双创导师,现双创导师库增至99人。
四、推进双创赛事,增强双创能力。在第十一届中国青年“创青春”科技创新专项中获国家级金奖1项;在第七届中华职业教育创新创业大赛获全国一等奖1项;在中国国际大学生创新大赛(2024)中,获国家级铜奖1项;在第十四届“挑战杯”大学生创业计划竞赛中获国家级铜奖1项;在第十一届“学创杯”全国大学生创业综合模拟大赛获国家级二等奖1项;在湖北省中国国际大学生创新大赛(2024)中获金奖1项、银奖1项、铜奖1项;在湖北省第十三届“挑战杯”大学生创业计划竞赛中获金奖1项、银奖2项、铜奖10项;在第六届湖北省中华职业教育创新创业大赛中获金奖1项、银奖2项。
五、加快企业孵化,助力企业发展。3家园区在孵企业在湖北“青年创新创业板”挂牌;创业园区企业获湖北省大学生创业扶持15万元;在第三届武汉大学生“英雄杯”创新创业大赛(武汉市大学生创业扶持)获奖金共12万元;2家园区在孵企业获评科技型中小企业;园区企业零日信安(武汉市)技术有限责任公司入选工业和信息化部移动互联网APP产品安全漏洞安全库。
六、擦亮校级品牌,提升辐射效应。成功举办2024年度“长河-阳春杯”“长河-金秋杯”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共计2800余个项目报名参赛,吸引全校6000余名师生,实现全学院全专业全覆盖,决赛共产生7金8银9铜,奖金金额约20万元。此次“长河-金秋杯”的成功举办标志着“长河杯”赛事体制改革取得初步成效。
七、注重创客培育,加强人才培养。桐雏创客训练营青桐班(第一期)圆满结束,48名学员顺利结业,唐长春等6名学员在双创赛事中获国家级奖项,获评“优秀学员”;桐雏创客训练营青桐班(第二期)顺利开班,邀请双创领域权威专家、资深评委、知名投资人以及企业家担任主讲嘉宾,开展授课,现已开展《团队搭建及股权架构设计》等课程学习,组织面授课程6次,企业研学2次。
八、运营公益项目,增强实践能力。为学生提供创业实践平台,通过运营公益服务创业项目,激发学生创业热情,锻炼学生项目落地执行能力。营利类公益服务创业项目共计35个,组织路演72场,约216个团队、1080人参与营利类公益服务创业项目竞标;组织规范化培训5次,包含运营管理、财务管理、资产管理等,参与人数117人,项目总营收60余万元。
九、组织创业沙龙,加大培训力度。加大创业政策宣传力度,联合长江新区科创局举办“科技型企业成长路径”高新技术企业政策宣讲活动;组织创业沙龙、门诊、路演等各类双创活动46场次,聚焦于专创融合、企业经营、企业管理等领域,更加贴合专业特点,更具针对性,全年参与人数3300余人次。
十、加强学习交流,整合内外资源。完成上级部门及兄弟院校来校调研考察交流工作10余次;大学生创业训练计划项目“蝉意多”团队负责人及指导教师参加第十七届全国大学生创新年会;我校长河筑梦众创空间作为理事单位参加湖北省中小企业服务联盟创业创新分会2024年成员大会暨双创能力提升培训;省级孵化基地受邀参加“筑巢引凤 创响楚天”第二届湖北省大学生创业孵化成效展示暨路演活动;双创教育博物馆组建学生讲解员团队,参与接待活动31场,接待人数6000余人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