各单位、各有关部门:
《武生院2023年度“长河—阳春杯”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实施方案》已经校务办公会审议通过,现印发给你们,请遵照执行。
武汉生物工程学院
2023年3月13日
武生院2023年度“长河—阳春杯”
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实施方案
为持续打造“长河杯”系列双创大赛特色文化品牌,学校决定,举办2023年度“长河-阳春杯”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制定方案如下。
一、大赛主题
卅载耕耘践初心,双自双创向未来
二、大赛宗旨
以党的二十大精神和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教育的重要论述为指引,全面贯彻新时代党的教育方针,围绕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和学校“双自双创”高素质应用型人才培养目标,紧抓学校推进建设产教融合型企业重要契机,坚持产学研用协同创新融合发展理念,持续激发师生创新创业内生动力与创造活力,着力促进教育链、人才链和产业链、创新链有机衔接;进一步整合及盘活学校双创资源,推动形成一批具有发展潜力、富有发展前景的优质项目,并从中深度挖掘一批善于学、研、创的优秀师生及校友典型,丰富办学育人成果,以优异成绩迎接建校30周年。
三、举办单位
主办单位:武汉生物工程学院
承办单位:创新创业学院(以下简称“双创学院”)、长河筑梦众创空间
协办单位:教务处、科技处、学生工作处、校团委、党委宣传部·校新媒体中心、发展规划处、校友办、后勤集团、三农学院、校劳动办;各学院;问天筑梦星创天地、问天筑梦青年创业园、武汉武生院科技园孵化器;湖北峻江绿色发展有限公司、武汉长河农业科技开发有限公司
四、组织机构
(一)学校成立2023年度“长河-阳春杯”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组委会(以下简称“大赛组委会”),全面负责大赛重要事项决策和统筹实施。组成人员如下:
主 任:江 珩 顾豪爽
顾 问:余 毅 江 珩 蔡红生 赵正洲
副主任:李斌成 孔德文 邱建洲 董妍玲(常务)
柯贤炳
成 员:余仕良 孙玉巧 王 龙 张重阳 袁飞荣
刘中兵 郑 斌 刘春侠 程晓璐 米红秋
李 洁 秦 辉 刘学贵 张 勇 杨 磊
谭玉春 各学院党政负责人
(二)大赛组委会下设大赛办公室、5个赛道竞赛工作组和大赛督查评审组。
1.大赛办公室设在双创学院综合办公室,具体负责大赛方案制定、赛事咨询、组织协调及日常管理等工作。秦辉任主任,袁飞荣、王龙、刘春侠、米红秋、李洁任副主任。
2.赛道竞赛工作组负责赛道方案制定、项目遴选、赛道复赛与项目推荐等工作,组成如下:
(1)“联研联创,互促互强”——践行产教融合项目赛道竞赛工作组。顾豪爽任顾问,董妍玲任组长,刘春侠(常务)、李洁、秦辉任副组长,成员包括各学院分管教育教学、创新创业、实践教育、校友等工作负责人,以及双创学院教务部(教务处)、校友办等部门和单位相关工作人员。责任单位为双创学院教务部,责任人为刘春侠。
(2)“创新驱动,以学助农”——服务乡村振兴项目赛道竞赛工作组。赵正洲任顾问,柯贤炳任组长,袁飞荣(常务)、张重阳、郑斌任副组长,成员包括各学院分管科研、创新创业、实践教育、校友工作负责人,以及双创学院科技创新部(科技处)、三农学院、发展规划处、校友办等部门和单位相关工作人员。责任单位为双创学院科技创新部,责任人为袁飞荣。
(3)“公益为本,服务为先”——公益服务创业项目赛道竞赛工作组。江珩任顾问,余仕良任组长,李洁(常务)、米红秋、谭玉春任副组长,成员包括各学院分管党建思政、创新创业、实践教育工作负责人,以及双创学院实践管理部、校团委等部门和单位相关工作人员。责任单位为双创学院实践管理部,责任人为李洁。
(4)“矢志向学,笃行致远”——助力学业提升项目赛道竞赛工作组。江珩任顾问,李斌成任组长,王龙(常务)、米红秋、秦辉任副组长,成员包括各学院分管教学科研、党建思政及学生工作负责人,以及学生工作处、校团委、双创学院等部门和单位相关工作人员。责任单位为学生工作处,责任人为王龙。
(5)“卅载耕耘,继往开来”——爱校特色双创项目赛道竞赛工作组。蔡红生任顾问,邱建洲任组长,孙玉巧、刘中兵、米红秋(常务)任副组长,成员包括各学院分管教学科研、党建思政、创新创业、劳动教育及学生、校友工作负责人,以及校团委、后勤集团、劳动教育管理办公室等部门和单位相关工作人员。责任单位为校团委,责任人为米红秋。
3.大赛督查评审组。设在双创学院,董妍玲任组长,秦辉、张勇(常务)、李付宝任副组长,成员包括双创学院综合办公室、监察处、人事处等部门和单位相关人员,具体负责大赛工作督查和先进集体评选标准制定及评审等工作。
4.各学院成立由党政主要负责人为组长,其他负责人为副组长,大学生双创俱乐部负责人、专任教师、辅导员为成员的工作专班,全面负责本单位宣传动员、报名组织、项目遴选推荐以及校赛协助组织等工作。
五、赛道设置
(一)第一赛道:“联研联创,互促互强”——践行产教融合项目赛道
本赛道体现“四新”(新工科、新医科、新农科、新文科)发展要求,旨在激发学生应用专业知识、专业技能的创造力和创新力,增强专业知识、专业技能应用的前瞻性和实效性,引导师生围绕国家关于促进教育链、人才链与产业链、创新链有机衔接重大决策部署和学校推进校办企业创建产教融合型企业重要契机,主动将专业知识、专业技能、技术创新成果应用于推动或促进生物技术、信息技术、智能制造等新技术产业,大健康、大文旅、大生态等新业态产业,以及以数字技术为支撑的金融、商贸、物流等新服务产业和相关企业的优化升级中,开展创意项目策划或实践项目运营。
参赛项目类别主要包括但不限于:
1.以学校名义申报或获批的专利,或在科研中已初步形成并具有转化前景的成果,或以其它所掌握的专业知识与技能为基础,谋划并提出的技术转化、产品开发及推广运营的创意项目。
2.产品或服务技术含量比较高,具有一定核心竞争力和较高成长性,或具有较为成型的产品原型或服务模式,已入驻或拟入驻校内创业园区的在校大学生创业孵化项目。
3.对标产教融合型企业实施细则与核心指标要求,围绕加快推进湖北峻江绿色发展有限公司、湖北新广厦建筑工程有限公司、武汉长河农业科技开发有限公司等校办企业建设国家和省级产教融合型企业提出的的规划建设方案。
(二)第二赛道:“创新驱动,以学助农”——服务乡村振兴项目赛道
本赛道旨在引导师生立志强农兴农,践行知农爱农,打造学校培养“一懂二爱,服务三农”人才教育品牌。着重围绕党中央国务院2023年全面推进乡村振兴重点工作部署及“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总体战略目标,重点依托但不限于长江生态农业科技园所在的新洲区仓埠街蔡漖村、武生院乡村振兴定点帮扶村罗田县白庙河镇付家庙村、武生院利川产学研用基地所涉及的利川市南坪乡营上村以及大学生社会实践所服务的乡村等,策划或正在运营的面向农业、农村、农民等领域的双创项目,促进“三生”“三产”融合发展,服务湖北乡村振兴战略实施。
参赛项目类别主要包括但不限于:
1.面向协同推进乡村产业产能提升和结构优化,有利于夯实粮食安全根基、提升农业综合生产能力、构建多元化食物供给体系策划或正在运营的双创项目。如:特色果树、蔬菜、食用菌等周年高效优质种植技术服务;特色水产、畜禽优质高效养殖技术服务;农产品保鲜和加工技术服务;利用互联网开展的新型职业农民教育培训等。
2.面向协同推进成果巩固和农民增收,有利于把更多资源力量聚焦配置到产业就业、创业兴业上,多措并举提升内生发展动力,拓宽农民增收致富渠道,策划或正在运营的双创项目。如:面向农业产业开展的种养殖基地、加工基地总体规划设计;特色农产品包装设计;农业基地生态观光、亲子体验、休闲康养、乡村旅游等乡村旅游精品线路打造与服务;乡村电子商务和快递物流配送服务,乡村冷链物流服务;乡村餐饮购物、文化体育、旅游休闲、养老托幼、信息中介等生活服务;“数商兴农”和“互联网+”农产品出村进城服务,发展农产品电商直采、定制生产等模式;农副产品直播电商基地打造与服务;“新媒体技术+特色农产品、特色美食、精品民宿”等品牌营销策划。
3.面向协同推进乡村建设和乡村治理,有利于整治提升农村人居环境、提升乡村基础设施建设和公共服务质量、增强乡村治理效能、加强农村精神文明建设,策划或正在运营的双创项目。如:和美乡村、宜居村湾、宜居农房等规划设计;农村规模化供水工程和小型供水工程标准化改造设计服务;农村可再生能源生产服务;农村危房改造和抗震改造设计服务;提供数字乡村建设技术服务;农业农村大数据和智慧农业技术服务;农村儿童教育、养老和医疗服务等。
(三)第三赛道:“公益为本,服务为先”——公益服务创业项目赛道
本赛道旨在引导学生将公益精神、服务理念和责任担当同双创实践相结合,开展创意项目策划或实践项目运营。
参赛项目类别主要包括但不限于:
1.学校登记在册且正在运营或拟运营的校内公益服务创业项目,包括营利类公益服务创业项目和非营利类公益服务创业项目。如:桐雏空间创业咖啡、健源智能健身房、校园观光车、健源健身中心、桃园健身中心、晨光湖游船、一号楼北大厅水吧、国医馆、水疗馆、汽车美容店、学雷锋志愿服务岗亭、“七长”(即湖长、亭长、馆长、车长、楼长、园长、路长)运营团队等;
2.参加由校团委组织的社会实践或“青年红色筑梦之旅”活动,在推进革命老区、边远地区、城乡社区经济社会发展等方面有创新性、实效性和可持续性的团队项目等。
(四)第四赛道:“矢志向学,笃行致远”——助力学业提升项目赛道
本赛道旨在引导学生(团队、社团)崇尚学习,增强学习自主性和创造性,鼓励学生(团队、社团)用好学习资源,创新学习方法,努力做到勤学善思、笃行不怠。
参赛项目类别主要包括但不限于:
1.围绕专业理论学习或专业素质拓展需要,依托各专业学习类协会(社团、团队)或学校第二课堂资源、教学团队资源等,策划或正在运行的团队学习项目,如:“晨光奋进班”、生物技术协会、百草园协会、植物组培协会、测量工作室、哥白尼天文观测小队、汉服制作社、英语角、三品设计工作室以及各类科技创新工作室等。
2.围绕职业技能培训或专业技能提升需要,依托校内培训市场和教育资源,策划或正在运行的教育培训项目。如:瑜伽、美术、钢琴、乒乓球、游泳、音乐、舞蹈及各类型“订单班”等。
3.围绕满足在校师生学习服务需要,依托各类自媒体平台等线上资源及学校东南书院、星辰书屋等各类学习场地(馆)资源,策划或正在运营的各类双创项目。
(五)第五赛道:“卅载耕耘,继往开来”——爱校特色双创项目赛道
本赛道突出共建共创理念与爱校荣校情怀,旨在引导广大教职员工、在校学生及毕业校友以30周年校庆为契机,围绕学校建设发展需要和办学育人要求,开展创意项目策划或实践项目运营。通过展示校友和在校师生在助推学校事业发展方面取得的双创成果,进一步凝聚人心。
参赛项目类别主要包括但不限于:
1.依托学校智汇农场、蔡漖基地、长河基地、利川基地及其它基地(平台),策划或正在运营的建设与管护类、种养殖类、农产品加工类等双创项目。如:蔡漖基地二产、三产如何提升,灵芝、稻鱼等种养殖如何提高科技含量,蔡漖基地民宿运营项目,智能化栽培与养护技术项目,特色经济作物优质高效栽培技术项目,富硒特色农产品深加工及生态观光旅游规划设计项目,以及中小学研学旅行基地、山乡田园牧歌星创天地、绿色筑梦青年创业园、武陵山乡村博物馆建设规划等项目。
2.围绕学校“魅力校园”“诗画校园”建设提出的创意规划设计、建设与管理方案。如:校园文化景区、文化广场等园区以及各类场馆的创意规划设计、建设与管理等项目。
3.围绕学校30周年校庆工作,谋划并提出的设计服务、成果展示等项目。如:产品设计、活动策划等方案及团队在教学、科研、双创、党建思政等方面取得的重要成果。
六、参赛项目要求
(一)参赛项目必须真实、合法,无任何不良信息,项目立意应弘扬正能量,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二)参赛团队不得借用他人项目参赛,不得侵犯他人知识产权,所涉及的发明创造、专利技术、资源等必须拥有清晰合法的知识产权或物权;涉及他人知识产权的,报名时需提交完整的具有法律效力的所有人书面授权许可书、专利证书等。各学院负责审核参赛对象资格,并对项目计划书进行查重。违反前述要求的,一经发现即刻丧失参赛相关权利并自负一切法律责任。
(三)参赛项目均应以团队形式报名,团队成员须为我校全日制在校大学生、在籍在册教职员工或毕业校友(其中第一、二赛道参赛校友仅限2018年及之后的毕业生;第三、四赛道仅限在校生参赛;在籍在册教职员工参加第五赛道)。如是在校大学生主持的项目团队,须指定1名指导教师,教师须为我校在岗教师;如教师是项目团队负责人,团队成员须有2人及以上为我校全日制在校大学生;校友报名参赛,须为项目实控人。每个项目限报4-6人(含指导教师)。
(四)鼓励师生同创。教师的创意可组织学生去实施,共同策划创业项目。同时,各学院应以30年校庆为契机,主动邀请、发动校友与在校生结对参赛,或帮助在校生组建项目团队参赛,或远程指导在校生参赛。
(五)本次大赛不受理已获得往届中国(国际) “互联网+”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中华职业教育创新创业大赛、“创青春”等省级及以上大赛奖励以及进入往届“长河杯”系列大赛总决赛的项目参赛,项目运营团队变更超过3个月的除外。
七、赛程安排
(一)项目征集(3月21日前)
各学院、学校有关职能部门(单位)按本方案要求,认真组织、精心指导本单位师生及符合条件校友策划参赛项目,撰写项目计划书或运营方案。各学院负责受理参赛项目报名,学校有关职能部门(单位)组织的参赛项目到参赛团队负责人所在学院报名。学校鼓励跨学院、跨学科、跨专业组建项目团队。3月21日前,学院将征集项目清单及计划书一并报送大赛办公室,作为后续学院经费核算依据。
(二)学院初赛(3月31日前)
各学院对拟进入本学院初赛的项目进行精心培育,遴选指导教师,指导项目团队撰写项目计划书或运营方案。初赛由各学院自行组织,完成时间为3月31日前。在此基础上,各学院分别向各赛道竞赛工作组择优推荐3-4个项目进入赛道复赛。进入赛道复赛项目根据参赛项目条件与要求只能选择一个赛道参赛。
(三)复赛(4月14日前)
复赛由各赛道竞赛工作组组织,复赛评委人员组成及其方式由竞赛工作组自定。各竞赛工作组在复赛基础上,于4月14日前,向大赛组委会办公室择优排序推荐10个项目,位居前3名的项目进入学校决赛。其中,第五赛道决赛项目要求校友组和教工组、学生组项目各1个。
(四)决赛(4月28日,周五)
大赛办公室对进入决赛项目统筹进行集训,并择期(暂定4月28日)举行决赛。决赛实施方案另行制定。
八、经费资助与奖励
(一)工作经费
1.学院经费。学校按每个报名参赛项目100元标准,为各学院提供大赛组织经费。每个学院最高不超过10000元。具体金额由大赛办公室根据各学院3月21日前提交的项目清单及计划书进行核定。
2.赛道经费。学校为各赛道提供复赛工作经费6000元。由责任单位统筹使用。
3.经费用途。仅限用于大赛宣传、经大赛办公室备案组织的创业沙龙(门诊)活动、学院项目评审(原则上不得超过3轮,含学院初赛)、大赛会务、决赛项目计划书打印(正反打印)等,不得用于师生及项目奖励。各学院、各赛道预算经费原则上不得超支。
4.评审费标准。学院征集项目评审及初赛评委评审费发放标准为200元/人·次;复赛评委可邀请校外专家参与,评审费发放标准为300元/人·次;通讯评审均减半发放。
5.决赛工作经费列入大赛决赛工作方案,另行报批。
(二)奖励经费
1.项目奖。
(1)决赛设各赛道金奖1个、银奖1个、铜奖1个,分别颁发荣誉证书和奖金。奖金标准为:金奖10000元/项、银奖5000元/项、铜奖3000元/项。
(2)复赛设各赛道优秀奖7个,即各赛道复赛排序为第4-10名的参赛项目,分别颁发荣誉证书和奖金。奖金标准为1000元/项。
(3)学院初赛设学院优秀奖若干,即学院择优推荐进入各赛道复赛但未进入前10名的参赛项目,由学院分别颁发荣誉证书。
(4)进入决赛项目指导教师可参与奖金分配,分配比例为30%;教师项目分配给学生团队比例原则上不少于40%;项目负责人所在学院负责核准及协调落实。
2.团体奖。
大赛面向学院设“优秀组织单位”奖5个,各颁发荣誉证书和奖金5000元;面向职能部门设“协助贡献突出单位”奖3-5个,各颁发荣誉证书和奖金3000元。跨学院组建的获奖项目团队负责人、团队成员及其指导教师所在学院可分别计算相应积分,纳入学院“优秀组织单位”奖进行考评。双创学院“一办四部”不参加评选。
3.个人奖。
为表彰奖励个人在赛事组织工作中的突出业绩和积极贡献,大赛面向工作机构设“先进个人”奖若干名,评选工作方案另行研究制定。
九、相关要求
(一)高度重视,强化领导。本次大赛既是学校进一步全面深化创新创业教育改革关键之年的重要开局,也是向学校30周年校庆的重要献礼。各学院、各相关部门(单位)要高度重视,党政主要负责人要亲自研究、部署和督办,切实加强大赛的组织领导。
(二)精心组织,周密实施。大赛组委会及各学院、各相关部门、各赛道竞赛工作组要集思广益,科学制定实施方案,精心组织大赛,特别是要广泛动员专任教师和校友积极参与策划设计参赛项目;做到工作有计划、比赛有方案、过程有台账、活动有总结。
(三)精诚协作,合力推进。各学院、各相关部门、各赛道竞赛工作组要加强沟通,密切合作,相互支持;确保大赛的各类信息畅通和各项任务落地落实。
(四)加强宣传,营造氛围。党委宣传部·校新媒体中心要强化统筹协调,各学院、各相关部门(单位)、各赛道竞赛工作组要主动作为,充分利用校内外媒体,广泛宣传报道大赛主题、宗旨以及组织实施的主要做法、典型经验等,对本次大赛及参赛项目进行正面宣传报道。